央廣網北京4月24日消息(記者李欣)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昨天(23日),作為全國第三批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8個省份,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分別發布了本省的高考改革實施方案,明確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3+1+2”模式。這也意味著,高考綜合改革進入了由東部改革試點轉向中西部推廣的新階段。
到底什么是“3+1+2”模式?各省在穿好高考“統一服裝”的同時,還搭配了哪些“地方配飾”?新高考將給“00后”考生們帶來怎么樣的選擇和未來?
根據各地公布的實施方案,8省市的方案為“3+1+2”模式。“3”為全國統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是所有學生的必考項目;“1”為首選科目,考生須在物理、歷史科目中選擇一科;“2”為再選科目,考生可在化學、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個科目中選擇兩科。
從2021年起,8省市新高考考生總成績由統一高考科目成績和學業水平考試選考科目成績構成,滿分750分。其中,統一高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使用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每門滿分150分。在選考科目中,物理或歷史使用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每門滿分100分;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中自主選擇的兩門科目按等級賦分后計入考生總成績,每門滿分100分。
已經是再選科目為什么還要實行等級賦分?對此,遼寧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由于再選科目中,不同學科試題難度存在差異,以及報考相應學科的考生群體也不同,選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比如,考生甲選考政治,考生乙選考化學,兩人都考了80分,但考生甲在選考政治考生中排100位,考生乙在選考化學考生中卻排1000位。如果簡單將他們各科成績相加計入高考成績,既不科學也不公平,因此需要等級賦分。
河北省教育廳廳長楊勇表示,第三批進入改革的8個省市,在教育部統一指導下,邀請數理統計領域的專家學者,在對歷年考試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共同確定等級賦分的辦法,具有科學性、可操作性。
此次方案的亮點之一是將物理和歷史作為首選科目,根據各省發布的情況,這樣設置的初衷主要是考慮體現高校人才培養需要以及對接各地中學教育教學的實際。重慶市教委巡視員邱可介紹,物理是自然科學類的基礎學科,而歷史是人文科學類的基礎學科,把物理和歷史這兩個基礎學科作為首考,對考生進入高校進行專業學習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從首批高考綜合改革試點開始,增加“選擇性”就是改革的理念之一,福建省教育廳廳長林和平介紹,“3+1+2”的模式使學生的選擇組合達到12種,比改革前僅文綜或理綜兩個組合的選擇性大大提升,也符合8省市的實際情況。“‘3+1+2’是根據三個目的,但同時我們也吸收了前面兩批的經驗,更重要的是立足于自身實際,福建現在整個基礎教育的狀況,比如我們現在是‘3+3’,原來說是20種組合,20種組合以后我們這里的教室要增加多少、老師要增加多少?一下子達不到的時候,可能會產生更多矛盾。現在這種‘3+1+2’模式是符合我們自身實際的。”
過去的培養模式使大多數高中生習慣了埋頭學習、只追求成績,對于高校學科、專業的內涵缺乏了解,對自身的興趣、特長和專業意向缺乏挖掘和培養。在新高考模式下,將倒逼學校從中學階段開始,就幫助學生發現自身興趣和特長,進行職業生涯引導的工作。
按照此次改革方案的步伐,2021年,這8個省市將會迎來“新高考”的首次高考檢閱,同時普通高校統一招生考試的錄取機制也將發生變化,將依據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進行錄取。其中,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錄取重要參考。楊勇介紹,評價內容包括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5個方面,改變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評價學生的做法,使人才選拔標準從只看冷冰冰的分,到關注活生生的人,實現知行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