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2日消息(記者杜希萌)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對時任生態環境部環境監察局局長田為勇來說,2018年的開頭,既懷抱信心,也背著包袱,信心和壓力,都來自于“大氣十條”目標的全面完成。從2013開始向大氣污染宣戰的五年,包括京津冀在內的三大重點區域都收獲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但減排空間也隨之進一步收窄,硬仗才剛剛開始。
2018年6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標志著我國大氣污染治理走向措施更精細、覆蓋面更廣的新階段。田為勇說,在強化監督范圍進一步擴展的同時,生態環境部也不斷提升技術監管手段。
田為勇表示:“3600個網格占了整個(排放)總量的80%,這就是我們要重點關注的區域。比如地方的環保局發現了這個網格持續比別的地方高,網格一高馬上就報警了,他不去查,我這就會持續報警,地方沒動的話,我們就得再派人去幫你會診。說白了是讓地方政府或者企業知道,我們不用去人,就知道那里有污染,或者改善的程度怎么樣。”
同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 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更對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以及長江經濟帶污染防治等七大標志性戰役做了詳盡安排。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說,這吹響了全面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號角。他指出:“必須拿出一個大氣、水、土壤等生態保護具體的目標,而且必須考核,達不到目標必須追責。”
在這一年,首次全國性大規模水源地督查全面開啟。長江經濟帶縣級、其他省份地市級水源地需要在當年年底前完成6251個環境違法問題的整治任務,倒排工期、信息公開、強化督促問責等9項措施,給地方帶上了緊箍咒。從上半年31個省份276個地市個個有問題,到12月中旬全國只剩下39個尚未解決的具體問題,整治完成率達到99%。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說,把水源地保護工作基礎打牢,才能讓百姓的“水缸子”更安全、更放心。
七大環境標志性戰役中,其余涉及水生態保護的“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渤海綜合治理、長江保護修復、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等也在持續推進,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給出的數據顯示,碧水保衛戰也卓有成效。
李干杰介紹,黑臭水體治理進展非常明顯,使得2018年水環境質量的改善更加明顯;到11月底,好于三類水體的比例增加了5.7個百分點,劣五類水體比例下降3.3個百分點。
2018年,近30名地方官員坐上了生態環境部的約談席;20個省市迎來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數場約談會、一記“回馬槍”,殺出了更強的警示效果。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劉長根表示,第一輪督察列入地方整改方案共2147個問題,截至目前已基本解決近70%。通過兩批“回頭看”,各地生態環境保護環保意識顯著增強,長期以來發展與保護一手硬、一手軟的情況得到了明顯改變。
2018年,也是各級各部門進一步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一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將生態環境成本納入經濟運行成本;全國海關針對“洋垃圾”走私開展5輪打擊,抓獲犯罪嫌疑人718名;證監會嚴肅整治上市公司環保信息披露違法行為,督促資本市場參與各方切實承擔起防治環境污染的法定義務;環保合力正在加速形成。李干杰說,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第一年,為今后的硬仗奠定了基礎,一定要把前期探索和積累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堅持下去,落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