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国产,国内精品亚洲,青青青草国产费观看,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对白

央廣網

[行穩致遠新航程]杏林花開波西米亞

2018-01-30 07:54:00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布拉格1月30日消息(記者肖源 張國亮 沈靜文)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杏林”是傳統中華醫學的代稱。這幾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逐漸被沿線各國認可接受,中醫——這種飽含中華民族科學觀、哲學觀的醫學方式方法,也開始更多地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落地。在捷克共和國,政府甚至出臺了專門的《中醫法》,為中醫在當地落地生根、保護人民身體健康提供保障。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迎接“一帶一路”五周年跨國采訪系列報道《行穩致遠新航程》今天推出第十二篇:《杏林花開波西米亞》。

  波西米亞高地是捷克共和國的主要組成部分。發源于此的伏爾塔瓦河緩緩流過捷克首都布拉格,為布拉格帶來了宜人的景色。

捷克“同仁堂”

捷克布拉格“同仁堂”

  穿過喧鬧的布拉格巴黎大街,在一處僻靜的角落,端端地掛著“北京同仁堂”的黑底金字牌匾。同修仁德、濟世養生,同仁堂把杏林移栽到了波西米亞上。布拉格市民蘇珊娜·高瑪珂娃從同事那里知道了這家中醫館,幾次造訪之后,便成了這里的常客。她說:“自從接受朋友推薦之后經常來同仁堂,以往看的時候覺得效果很好,這次又過來了,中醫挺神奇的。”

 

記者采訪前來北京同仁堂就診的蘇珊娜·高馬科娃

  北京同仁堂捷克有限公司董事長商國生說,2015年底,經過一番前期市場調研,為了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同仁堂在布拉格開了這家門店,“在當地有些慢性疾病,還有些屬于醫學上比較難對付的疾病,比如不孕不育、一些呼吸系統疾病以及關節疼痛、帶狀皰疹,他們看了好多醫院的西醫,一直看不出效果,后來嘗試中醫,效果很好,所以當地對中醫藥有需求。”

記者采訪北京同仁堂捷克有限公司董事長商國生

  中醫在捷克有較為深厚的基礎,在商國生看來還有一個例證是2017年6月,捷克共和國通過了歐盟范圍內第一部專門的《中醫法》。商國生表示,這是它第一次從法律上給中醫以明確的地位,承認中醫是個科學的醫療活動。此前在法律上沒有地位,相當于是個灰色地帶。從國家層面上講,中醫立法,整個歐盟捷克是第一家。

  商國生介紹,目前,同仁堂在布拉格的門店主要提供診斷服務,包括針灸、推拿、拔罐、刮痧、艾灸等理療服務,以及中成藥和近300種中藥飲片。早期當地華人居多,華人和捷克人比例大概為70%和30%。而如今捷克人和當地華人的顧客比例大概是66%和34%。來看病的顧客都需要提前預約。

  在捷克的另一家醫院里,預約看中醫的號已經排到了一年后。2015年,中捷中醫中心正式掛牌,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針灸科的醫生王波是首位在捷克出診的中方醫生。王波說,2015年6月醫院通知他將作為第一位中捷中醫中心的中方醫生被派到捷克工作一年。聽到捷克這個名字,他想到的是小時候看過的動畫片《鼴鼠的故事》、現在滿街跑的斯柯達汽車以及很有名的足球運動員內德維德。

  的確,很多中國人并不了解捷克,就像一些捷克人不了解中醫一樣。捷克醫生凱特·摩斯說,在捷克有一類醫生對學習中醫非常感興趣,因為他們了解中醫針灸,知道中醫是如何治病的,還有一類醫生不相信中醫,是因為他們并不了解中醫。

  王波說,剛開業時,中捷中醫中心的情況并不是很好,“當時醫院準備派兩名醫生去,到最后捷克人說先來一名吧,先看一看。第一次出診,他們有八個病人,一個病人(看)一個小時,是他們在醫院征集來想要進行中醫針灸治療的生病的同事,他們想通過自己人先摸索一下,看一下我們看病到底可不可靠。”

  這樣的懷疑態度持續不到十天時間。捷克居民瑪凱塔說,她的女兒是捷克羽毛球隊隊員,膝蓋在一次運動中發生損傷,在兩個星期后就得以恢復,很感謝中醫的治療。

  捷克衛生部副部長波利采爾說,通過和捷克患者的接觸,聽他們講到他們非常認可中醫,因為有中醫在,他們有更多的治療選擇。

  2016年的一次出診經歷,讓王波印象非常深刻。當時翻譯告訴王波,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病人。王波回憶說:“我們來捷克工作之前,他們的醫生工會向我們所在城市赫拉德茨-克拉洛韋法院提起訴訟,認為我們不合法行醫,不允許我們開業。這個法官是我們的病人,(他)認為我們是(捷克)衛生部特批的,符合法律要求,(于是)允許我們開業。這個法官他得了神經炎,在當地治療起來效果并不是特別好,配合我們針灸治療后,經過兩個療程的治療,基本上痊愈。他很高興,說他(當初)做了一個正確的判斷。”

  借著“一帶一路”的春風,杏林之花盛開在波西米亞。這其中有過碰撞、抵觸,有過猶豫、懷疑。如今,捷克人對中醫的需求與喜愛遠遠超出王波的想象。至今,已經回國的王波,還是很懷念在捷克工作的日子,“捷克人送禮物就送巧克力,我最多的時候收到一個抽屜都放不下,我們同事都幫著一起吃,走之前還有半抽屜的巧克力。”

編輯: 高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