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11日消息(記者馮爍)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期,房地產企業“創新動作”不少,多家行業龍頭房企紛紛“牽手”知名高校,開啟校企合作新模式。一時間,“科創+小鎮”、“科創+基建”等概念頻頻出現在媒體的報道中。這會成為未來房地產市場的新風口嗎?這些房企爭搶名校尋求“校企聯姻”是謀求轉型還是變相拿地?這樣的模式是否隱藏風險?
房地產企業除了賣房以外,最近又發現一條新的生意經——“牽手”高校。6月2日,綠地集團與復旦大學宣布共同發起設立校企合作科技創新平臺——綠地光華科技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綠地集團已經先后與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這兩所上海頂級高校簽訂了戰略協議,發展合作平臺。
其實綠地集團的行為也并不是個例。這一段時間,類似這樣房企與高校的聯姻形成了一股風潮。華夏幸福與清華大學合作建設XIN產業技術聯合研究中心、與吉林大學就智能網聯汽車項目簽約;旭輝集團與清華大學共同成立可持續住區聯合研究中心;此外萬科也與同濟大學、南方醫科大學等高校分別就工程、干細胞移植治療研究等項目達成合作;碧桂園則與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眾多高校達成合作,在產城融合、科技小鎮和人才交流等方面開展資源互通。
可以看得出房企巨頭紛紛向各大學府“示愛”,采用了“進軍教育”、“合建公司”和“人才戰略”三大主流模式。有業內人士指出,這樣的聯姻其實正體現了強強聯手——房企和高校,一個出錢出地、一個出研究成果出人才,企業和學校相互協同,在雙方拿手的領域里各展所長,有合作的前提。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指出,一方面跟現在國內重(視)創(新)和一些高校的創業潮有關系。最近樓市調控導致很多企業手中的商辦類的即過去很多人所說的商住類的物業有過剩風險,企業為解決自己的庫存計劃問題,同時高校需要這些房地產空間面積的需求,雙方一拍即合。高校從自身的技術轉化,從生產力的角度來看也有這個需求。
此外,張大偉還特別提醒,盡管新的模式的確是滿足了房企與高校雙方的需求,但是風險與收益并重一直都是市場的基本規律。從企業角度來看更關注利潤,而從學校角度來說更關注自己學校的影響力、產業轉化的方向等。一個是更偏向房地產的房,一個是更偏向于產業的產,從這個角度來看校企之間也會面臨未來的一定沖突。
隨著新合作的到來,一些新的概念也橫空出世,有房企提出“科創+小鎮”、“科創+基建”的概念,試圖以產業嫁接的方式營造新的價值點。但張大偉認為,房企和高校的需求畢竟不盡相同,從長遠來看,這樣的一場聯姻能否長久可能還需要制度健全為其保駕護航。“學校更關注科創,但房地產公司是為了小鎮、產業園的土地價值。初始階段應該是房地產公司犧牲一定利潤需求在做一些樣板,這種情況下雙方的蜜月期能做出一些成效來。后續房地產公司會不會傾向于自己的小鎮模式、土地模式,可能相對而言對學校利益有一定損害。這方面需要有包括政府部門、監管部門的法規支持,這種校企之間合作如何匹配未來的土地,是不是可以上市,包括其中的稅費是否有一些定向的減免措施等。”
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高周轉”一直是盈利的法寶,但是現如今像過去一樣拿了地一賣了之的經營模式已經發展到了末端,如何尋找新出路是所有房企的共同追求。然而,拿地開發與建設,只是短期利益,而科研成果轉化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遠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房企和高校的合作會不會存在變相圈地的可能呢?張大偉分析,房地產公司的確目的不太純粹,現在主要目的是去庫存。如何平衡問題需要監管部門和管理部門做出更長遠的規劃,通過和一些大的學校、優質的生產力資源合作,做長遠投資,對房地產公司也是積極地轉型,從過去的短效機制向長效機制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