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4日消息(記者馮爍)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近些年,隨著中央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電商扶貧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為深度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提供了新機遇。最近一段時間,“超短鏈”的概念在農產品上行領域橫空出世。相比傳統電商,“超短鏈”究竟讓哪些環節變短了?此前,農產品上行又“難”在哪兒?新模式將給未來電商發展帶來怎樣的啟示?

  每年3月中下旬,隨著保山咖啡豆采收季逐漸進入尾聲,怒江峽谷兩岸的咖啡園內都會充滿了一派豐收景象。不過,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現代化水平較低,農業產業鏈較短,農產品所包含的附加值較低,農戶不能從利益分配中獲取較高的收益。拼多多新農業農村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韓東原向記者表示,傳統模式中,種植戶只能拿到整個產業鏈中1%左右的利潤,“大部分(利潤)在流通環節和生產環節。比如他們自己開始做流通,通過拼多多平臺開店,大部分的利潤是可以自己來做分配的。”

  2019年4月,“多多農園”首站落地云南保山。作為拼多多旗下的扶貧助農項目,“多多農園”支持當地貧困戶成立了合作社,并為之配套了供應鏈管理、品牌設計等全產業鏈的扶持,讓越來越多的咖農分享到了咖啡產業鏈每個環節的利益。

  其實,電商助農已經是老生常談。從2014年開始,淘寶、京東等傳統電商平臺打開了農產品上行的大門,此后全網農產品年銷售額穩定在1000億元左右,但進一步發展遇到了瓶頸。在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汪三貴教授看來,近些年電商孕育出的“超短鏈”模式將有望突破瓶頸,給農產品上行更大的發展空間。他說:“有些平臺上面的有些電商實際上跟線下的商家一樣,它們也是中間的經銷商,其前面也有很多環節。現在像拼多多這樣的新電商,大部分都大幅度縮減了中間環節。當然,最短的就是直接從生產者到消費者,中間只有物流,沒有其他環節!

  所謂“超短鏈”,其實就是給傳統環節作減法,第一步減掉的就是流通過程中的成本。韓東原向記者介紹:“中間的成本其實比較高,因為面臨著物流、包裝、損耗,還有各個環節的人力成本等!

  除了“縮短”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不少成本以外,這樣的新模式還“縮短”了農產品從田間地頭走上百姓餐桌的時長。

  韓東原表示,基于“拼農貨”的“超短鏈”模式,電商可以在“云端”為分散的農產品整合出一條直達億級用戶的快速通道。只用48個小時,吐魯番哈密瓜就能從田間直達消費者手中,價格比批發市場便宜;以前一度滯銷的河南中牟大蒜,打包賣到北京,價格只有超市的四分之一,真正實現了消費端“最后一公里”直連原產地“最初一公里”。

  汪三貴教授表示,本來農產品季節性強、易腐爛等特性就決定了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難度頗高。“超短鏈”模式通過減少冗余環節,不僅提高了廣大農戶的收益,也讓消費者能在異地吃到當地熟透的瓜果!耙恍┺r產品,成熟度達到一定程度以后上市,口感要好很多。以往中間環節太多,不可能等到徹底成熟;現在通過‘超短鏈’,基本上等成熟以后摘下來,可以馬上通過快遞發給消費者。”汪三貴說。

  就當“超短鏈”模式給生產和消費兩端帶來雙贏時,也給助力脫貧提供了新機遇。從數據看,截至2019年上半年,832個國家級貧困縣網絡零售額實現1109.9億元,同比增長29.5%,高出農村整體增速7.1個百分點。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實現116.4億元,同比增長33.1%。這一系列數據,彰顯了電商帶動貧困地區產品上行規模不斷提高。

  深度貧困地區的農產品種類豐富,但受交通條件、宣傳營銷等制約,優質農產品無價、無市情況突出。汪三貴表示,隨著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推進,道路、電力、通訊、物流等基礎設施條件大幅度改善,農產品網購消費習慣主流化,深度貧困地區的半沉睡資源潛力將逐步得到挖掘,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將成為消費者的“寵兒”。不過,這同樣需要當地農戶組織起來,延長整個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