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27日消息(記者孫魯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2020年春節前夕,受疫情影響,國內各大影院紛紛停業,《唐人街探案3》《姜子牙》等熱門電影被迫撤檔,春節及隨后的各類假期檔相繼缺席,在疫情防控的大局之下,影院復工暫緩推進。近三個月的停擺,電影行業從生產制作到發行放映,全產業鏈遭受波及,預計全年票房損失巨大。

  在突如其來的疫情沖擊下,電影行業如何解困突圍?互聯網漸次融入,電影生態出現變局,危機會給電影產業發展帶來怎樣的變革?

  2019年一季度中國電影票房報收186.9億,截至今年3月底,據拓普數據統計,票房報收22.4億元左右,若以去年同期標準計算,疫情下,一季度產生了近165億元的票房缺口。中國電影發行協會副會長、首都華融影院董事長鄧永紅表示,影院長時間停業所面臨的生存壓力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應該是一場從來沒有過的災難。首都電影院這邊大概損失票房將近4000多萬元。能夠扛到兩三個月的影院,我覺得應該還算是不錯的,還能發工資的(影院)都算不錯的。”

  影院是整個電影產業鏈中資產最終端,是觀眾品嘗電影盛宴的場所,而處于上游的制片方則是盛宴的廚師,疫情突襲也擾亂了廚師的備料制作。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于冬介紹,經過6個月籌備,原定于大年初九開機的拍攝計劃被迫不斷調整。“今年最大的一個攝制組《冰雪長津湖》,計劃推到了今年的冬天再拍,因為我們要大量的還原70年前的一個冬天的場景,已經搭的景,可能到了今年冬天都要重做,直接損失我覺得應該在一億元到一億五千萬元之間,間接損失就更多了。”于冬說。

  停擺近3個月,電影行業從未料想此輪寒冬會如此漫長。近期,去影院拍婚紗照的廣告出現在社交平臺,此外,釋放庫存商品、預售票券套餐都透著自謀生路的掙扎,影院希望能在有限的商業空間內盡全力保持現金流運轉。

  為了緩解電影行業的經營壓力,3月起,國家和地方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幫扶電影企業紓困發展的政策,力求通過財政補貼、房租減免等措施,對各生產環節給予補助,這對于電影行業來說是“雪中送炭”。然而,壓力的多重性也讓執行陷入兩難,比如房租減免與疫情下本也步履維艱的民營物業。鄧永紅擔心影院的停擺會帶來產業鏈上下游的惡性循環,目前讓影院活下來是最急迫的事。鄧永紅說:“現在我覺得最迫切的是專資返還,能有資金給到影院,讓影院先能夠活下來,這點真的非常重要。”

  3月底,在中國電影家協會召開的“電影行業應對疫情影響”專題網絡會議上,多位業內人士表達了對“電影專資返還”政策的期盼。于冬表示:“我們去年600多億票房,將近有二三十億的電影專項資金上繳,能不能適度的返還緩解當前現金流的緊張。今年電影票房達不到去年的一半,希望免征可以適度放寬,讓行業休養生息。對于重點影片的拍攝給予一定的拍攝補貼資金。面對產業的發展,希望能夠對于符合條件上市的企業,讓它自身造血。”

  網絡視聽智庫專家,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周逵認為,目前,電影行業在資金緊缺、項目減產延期、庫存加劇、上映不確定性因素大增的多重壓力下,變現、降維或成為特殊時期的有限選擇。“線下院線重啟,可能在短時間內還不一定能夠可預期,一些公司他們也在采取非常現實的做法,就是迅速把存量的內容變現,但是未來可能隨著疫情慢慢過去,大家可能會得到一個更穩定的一種平衡。”

  對于疫情催生的變化,中國電影資料館副研究員左衡表示,類似的轉變一方面可能放緩電影藝術水準的提升速度,而另一面也可能推進新技術發展以滿足個性化需求。“有可能會出現一些新型的觀看形態,例如裸眼3D或者杜比音效,如果長時間沒辦法去電影院的話,它可能會倒逼一些技術和資金向這個方面去流動。”

  于冬認為,經歷疫情的電影市場觸底反彈后,觀眾對好電影、好內容的渴望會只增不減,特殊時期進行優質內容的規劃儲備也是解困突圍的選擇。“這個時間其實是給了我們制片公司更多的時間來調整劇本,利用疫情期間,我們同時幾個籌備的劇組都在研發劇本,都在劇本的創作階段進一步的深化,我們希望今年再推出一部醫療戰線的英雄電影,來獻給特殊時期為國家為人民付出了巨大犧牲的醫護人員,向他們致敬!”于冬說。

  日前,中國電影家協會聯合貓眼發布了一份疫情下觀眾觀影意愿調研報告,數據顯示,34%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期待”。左衡認為,不妨考慮分區分步,畢竟對依靠現金流支撐日常運轉的影院來說,政策一刀切不利于其恢復元氣。“我個人認為可以在嚴格監控、可控的情況下,安排好人與人之間的間隔,做好衛生消毒,考察一下復工的可能性。”左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