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22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今天(2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相當于歐洲人口總量,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互聯網行業發展還有哪些新特點?當互聯網網民總數已經非常龐大時,怎樣才能完成更多線下普通人對互聯網的轉化?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互聯網發展研究部負責人劉鑫表示,2012年中國網民的增長率一直在下降,從2014年開始,網民增長率略有提升,今年比去年高0.1%,但不要小看0.1%,在整體網民規模如此龐大的情況下,增長率反而會稍微有提升,說明我國在互聯網推動方面做出很大成績。
根據最新公布的報告,對非網民來說,一方面,需求或為非網民轉化的動因,另一方面,阻礙非網民上網的原因是不懂得網絡,而最小的阻力是無法連接互聯網。網絡覆蓋程度基本達到90%以上,這意味著如果繼續擴大我國網民接入互聯網比例,更多只能依靠富有吸引力的新技術或來自互聯網的便捷、優惠,而不是僅僅提升我國的上網的基礎設施程度。
劉鑫分析,這意味著在過去幾年,互聯網是依靠基礎資源完善網絡建設來推動,未來可能靠基礎資源推動的難度越來越大,網絡基礎資源增長在10%、20%,我國網民的增長只有6%,如果要讓非網民上網,需要研發或者創新,更貼近需求的互聯網應用促進上網意愿。
截至2016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增長率連續三年超過10%,使用率占到網民的95.1%。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的使用率均出現下降,手機不斷擠占其他個人上網設備的使用。
劉鑫指出,“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數字還會繼續提升,未來提互聯網時,大家第一想到的可能是移動互聯網而不是整個互聯網概念,手機對于網民的轉化,它的能量一直存在,去年我們做了一個深度分析,80%的新網民中通過手機上網,這意味著未來對于非網民的推進,需要通過手機設備進行引入。”
更為值得關注的是,移動互聯網與線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2016年我國手機網上支付用戶規模增長迅速,達到4.69億,年增長率為31.2%,網民手機網上支付的使用比例由57.7%提升至67.5%。手機支付向線下支付領域的快速滲透,極大豐富了支付場景,50.3%網民在線下實體店購物時使用手機支付結算。
劉鑫介紹,這種支付方式與網民或者說又與人有很大的生活關系,未來推進互聯網網民轉化時,網絡支付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應用手段。
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發展規劃部主任楊曉東分析,移動支付從技術上早就可以實現,最近幾年才得到快速發展主要是安全性和便利性有了很大提高,而這也恰恰是它繼續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