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11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高考第一天,一條“眼里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的草魚將29萬的浙江高考考生難住了。這條詭異的草魚來自語文的閱讀理解題《一種美味》,寫的是一戶貧困家庭用巴掌大的“草魚”和豆腐熬湯,文末鍋里的草魚蹦到了地上,“眼里閃著一絲詭異的光”。出卷老師設置的問題是“小說設置了一個意外的結尾,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對于大部分沒有苦難記憶的高三學子來說,這篇文章顯得有些艱澀難懂,更讀不懂草魚眼里詭異的光。考完后,很多考生找到原作者鞏高峰的微博留言詢問,“那道詭異的光究竟是什么光,表達了什么?”而鞏高峰則在微博上回應,自己也不知道結尾有什么意義。
有網友邀請鞏高峰也做一下這道題,鞏高峰做了一份,特意拿浙江考試院發布的標準答案做了對比,最后得了80%的分,沒有全答對。他表示,出題老師對文章理解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到位。
幾年前鞏高峰的外甥曾讓他做過自己文章出的考試題,結果沒及格。因而有網友調侃高考題“標準答案不出來,作者都不知道自己想表達的是什么”。這種閱讀理解題的答案設置是否合理?閱讀理解的評分標準又該如何考量,一時之間成為人們的熱議的話題。
我們把視野投向海外,看一看其他國家語言考試的閱讀理解都怎么出題?答案如何設置?注重考察考生什么方面的能力?
首先到澳大利亞。全球華語廣播網特約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介紹,澳大利亞語言類考試的題目通常十分主觀,絕大部分閱讀理解的回答都是以分析文本為主,選擇題或是唯一標準答案的題目非常少,有的州考卷里根本沒有這樣的題。閱卷老師根據打分大綱來衡量答案的分值。如果母語不是英文,參加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考試會有聽力,但是聽力考試也不是選擇題,聽完之后根據問題來進行回答,沒有特定的唯一答案,根據打分大綱來衡量。
在寫作部分,有時出題會比較靈活,例如給出幾張圖片,像海灘、博物館、農田等,選出其中一張編寫一個故事這一類的題目。有一些州大作文的寫作是針對一部書的閱讀而展開的,這部書的選定在很早之前學生就已知道并開始準備,到正式考試時寫作題目依據這本書而作出,往往題目也不會很偏,學生很容易壓中考題而提前進行準備。
再把視線轉到法國。歷史上很多法國作家在世界文壇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文學一直是法國人引以為豪的領域。北京法語聯盟教師、法語水平測試考官馬克說,法國高考分為三個專業方向,文學、科學和社會經濟學。考試形式上,除了筆試還有20分鐘的口試,考生現場描述閱讀過的文章,然后回答考官的提問。對于文學方向的考生要額外加試,學生要對所有學過的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和總結。由于閱讀理解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同一份試卷通常要多名教師批閱,所耗費的人力成本相對較高。法國高考閱讀理解的形式不一定要看是考什么專業,不一樣的專業有不一樣的考試形式。科學專業和經濟社會學專業只考一次閱讀理解。閱讀考試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書面描述作者的觀點和寫作方式,有時要比較兩個作者的作品,另一方面是口語考試,學生準備十分鐘的文章介紹,老師還有十分鐘問問題。文學專業的學生還要考所有學過的作品,目的是檢查學生的分析能力。
最后再到歐洲另外兩種語言的國家——德國和俄羅斯。全球華語廣播網特約觀察員張舜衡表示,從德國和俄羅斯的有關考試套路來看,中規中矩者居多。但在以嚴謹著稱的德國有時也會發生烏龍事件。德國至今沒有全國統一的高考制度,各州組織的畢業考試成了大學招生標準的關鍵。今年Baden-Württemberg(巴登-符騰堡)州的語文考試,在閱讀理解環節中,出題人選擇了一篇于1960年發表的德國作家的短篇小說,但考卷上卻印成了1949年。該州文化部通知各學校修改這處錯誤,結果卻有兩所中學忽略了。這兩所中學的考生紛紛把這篇文章的主旨理解成戰后情緒問題,答題角度一偏千里。德國有申訴制度,受語文閱讀理解和數學考題影響的考生都會被組織參加重考。
俄羅斯高考閱讀理解的文章都是來源于已故作家的傳世經典創作,這就造成俄羅斯語文試卷的材料選取不夠豐富、形式固化,缺乏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觀點獨到,就有可能拿到高分。
張舜衡介紹,俄羅斯全國統一高考的歷史并不長,高考語文卷的閱讀理解和寫作題一般共用一篇閱讀文章,且閱讀文章來源均為已去世作家的傳世經典創作。以2016年的俄羅斯一份語文考卷為例,閱讀理解文章來源于1968年去世的蘇聯作家帕烏斯托夫斯基(Паустовский)的創作。考卷中整個閱讀理解部分共有5題,且全部是選擇題,不存在無范圍地猜測作者意圖的主觀回答。在寫作方面,學生自由發揮的范圍非常廣泛,可以根據閱讀理解文章中觀點進行贊同或者反對的討論,重點為了考察學生的哲學思辨能力,沒有統一答案,更無觀點對錯之分。如果考生想拿到理想的分數,必須談出自己獨特的觀點,甚至有些出格都沒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