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22日消息(記者沙建偉 李騰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云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俗稱小涼山,是云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教育更是起步晚、質量低。32年前,一份特殊的教育合作協定,將云南寧蒗和江蘇海安兩座相隔數千里的城市緊密相連。一批批支教老師沿著長江逆流而上,用優質基礎教育支持各民族群眾脫貧致富。支教老師也被當地人民親切地稱為“海安舅舅”。中國之聲“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主題采訪特別報道,22日聚焦云南寧蒗縣,推出《小涼山人的“海安舅舅”》。2020-9-22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

 

  今年高考,寧蒗寧海民族中學的畢業生盧磊以709分的成績奪得云南省麗江市理科第一名,考入清華大學。報到的第一天,他拍攝了一個視頻,發給他最想感謝的老師。

  盧磊:老師他們來了以后,讓我能夠看到外面原來還有那么大的世界可以讓我去闖。

  寧蒗地處云南、四川交界的莽莽群山之中,教育起步晚、質量低。1987年,時任寧蒗縣委書記的阿蘇大嶺慕名到江蘇教育強縣海安考察,目的也只有一個:給小涼山的孩子們找老師。當年的海安急需用于教育硬件建設的木材,于是雙方一拍即合,達成了“木材換人才”的“寧海之約”。

  1988年,“寧海中學”正式成立。35名海安教師踏上了千里之外的支教路。

  江蘇海安第一批支教老師、寧海中學首任校長梅德潤: 當時協議書是10年,分兩批,我就是第一批,“治窮必先治愚”,就像現在講扶貧必先扶智。

  在寧蒗,“舅舅”是最被尊敬的稱謂,支教老師們被百姓親切的稱作“海安舅舅”。32年間,一批又一批的“海安舅舅”用堅守改變著大山。截至目前,兩地已經開展了十輪教育合作。

  第十輪海安寧蒗支教教師領隊陶長江:這32年,一共有281人次支教,總共是213個人,我們有個老師夫妻倆叫蔣蓉和丁愛軍,這兩位老師在這里支教了15年,他們夫妻倆被稱之為支教釘子戶。

  如今,寧蒗教育已成為云南一塊響當當的品牌。今年高考,寧蒗中學海安班高分段人數再創新高,本科一批達98%。

  教育促進了寧蒗全縣人口素質的整體提高,帶動了貧困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全縣財政收入從1988年的696萬元到2019年的3.1億元,增長了44倍;人均純收入從1988年的197元到2019年的19360元,增長了98倍。知識,讓小涼山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動力。

  寧海民族中學的校長李學高:一個家庭里面一個人出來了,他就脫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