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南寧11月25日消息(記者劉發丁 鄧君洋)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十八大以來,廣西廣大干部群眾緊緊圍繞“精準”二字,突出抓好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特困區域綜合治理等工作。截止2017年底,廣西減少貧困人口709萬人,年均減貧達118萬人。2018-11-25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
走進河池市南丹縣里湖片區,半山腰上,一棟棟色彩艷麗的瑤寨風格小樓映入眼簾。這就是南丹縣“千家瑤寨·萬戶瑤鄉”易地扶貧搬遷旅游開發項目。懂甲村歌立屯村民何文兵說,當初從山里搬出來時,不少人還有顧慮。
何文兵:當時也考慮就是說來這里就是沒有田沒有地,然后呢我們就是離老家比較遠點。
2017年6月,南丹縣推動“千家瑤寨·萬戶瑤鄉”易地扶貧搬遷旅游開發項目建設,建成后動員居住在偏遠山區的白褲瑤貧困群眾搬遷過來,讓百姓們通過在家創業、景區就業、參與分紅、流轉土地等模式開始新生活。
里湖瑤族鄉鄉長陸朝金:我們做了一百多套的這個民居民宿,還有開發一些白褲瑤文化的旅游產品。我們主要也是通過文化旅游扶貧這一塊來增加群眾的收入。
坐落在百色市田東縣平洪安置點的“田東濱江學校”是移民安置的教育配套項目。這里的大部分學生都是從偏遠山區學校轉學過來的。
校長莫月光說,孩子們來到這里,不僅僅是學習條件改善了,更重要的是的眼界開闊了。
莫月光:以前在鄉鎮,很多同學交往基本都是用本地話,在這里基本上初步都是用普通話來交流。教學設備啊,開設興趣班等等影響他們從多方面發展。
截至2017年底,廣西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100萬人減少到的267萬人。全區貧困發生率由70%下降至5.7%。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表示,廣西將繼續把扶貧作為重要的政治責任和民生工程來抓,堅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
鹿心社:因村、因戶、因人,精準施策,扎實做好產業扶貧、異地搬遷、就業扶貧、危房改造、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確保真正扶到點上,幫到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