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9日消息(記者郭淼)隨著國資國企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中央企業營業收入實現穩步增長,經濟效益增速穩健提升,運行質量持續向好。
判斷宏觀經濟優劣,全社會用電量一直被視為重要指標而備受關注。就在6月底,國家電網發布的一組數據讓人著實眼前一亮:1-5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達2.66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75%,增速較去年同期上升3.4個百分點,創2012年以來同期新高。5月份,華東、華中最大負荷分別達到2.29億、1.06億千瓦,創同期歷史新高,達到去年7月上旬水平。
國家電網能源院副總經濟師單葆國觀察認為,這不僅因為電能替代明顯加快、冬季低溫寒潮等綜合因素,更得益于宏觀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工業用電是7.75%的增長,第三產業是15%的增長,居民生活14%的增長。工業中的新特點就是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用電量出現高速增長,而傳統的高耗能用電都在放緩,或者基本很低,這也反映出我們經濟轉型后的高質量發展。”
與此同時,國資委數據顯示,1-5月中央企業生產經營繼續保持穩健向好發展態勢,經濟效益增速明顯加快。
1-5月中央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1萬億元,同比增長9.8%;利潤總額累計實現6859.4億元,同比增長22.1%。其中,5月份當月實現利潤1551.9億元,月度利潤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約6成企業效益增幅超過10%。其中,中央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0.5%。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張春曉表示,在中央企業利潤指標中,工業企業占比達到70%,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工業企業的快速發展,證明我國實體經濟有了明顯的提升。
央企運行質量持續向好,成本費用和負債風險卻明顯下降。1-5月,央企成本費用總額增速低于收入增速0.6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明顯下降,5月末,中央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6%,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
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黃亞玲認為,中央企業經營態勢向好,實際上是中央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的初步體現,中央企業今年來又加快處置了低效無效資產,未來改革的成果會越發顯著,改革紅利會進一步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