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6日消息(記者周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過去,在我國的不少城市、街道都存在空間設計不夠人性化的問題,比如:在人行道上種淺根系的樹、許多城市一下大雨就內澇,“城市看海”“地鐵養魚”輪番登場等等。近日,自然資源部印發《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這些飽受詬病的情況將在未來的城市規劃中得到改善。

  《指南》在空間發展、資源利用方面劃出多條“紅線”,強調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數據庫作為規劃成果組成部分同步上報。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局長張兵介紹,建設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張兵表示:“我們市級國土空間規劃特別強調在綜合性、戰略性、協調性、權威性、可操作性這些方面的作用的發揮。所以我們將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數據庫,作為這次規劃成果非常重要組成部分要同步上報,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

  《指南》的規劃目標為2035年,也就是本輪規劃直接關系著未來15年我們所處的城市的新面貌。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二級巡視員李楓表示,無論城市大小,城市空間都不能再像“攤大餅”一樣,無限蔓延。李楓介紹:“從規劃上首先就要防止城市每編一輪規劃就像攤大餅一樣的這樣無序蔓延,通過劃定邊界來倒逼城市內涵的發展。對資源環境已經超載的城市,我們這次還提出來,要劃定永久性的開發邊界。第二個,把城市有機更新作為本輪規劃的一個重點的內容。剛才講到劃定邊界實際上是控制新增量,同時我們還提出來要盤活存量!

  同時,《指南》還提出,在中心城區對于通風廊道、隔離綠地和綠道系統等布局和控制的新要求,并著重提出包括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在內的各類綠地均衡布局的規劃要求。李楓表示:“增加公園綠地廣場的數量,同時要在老城區,用一些邊角的地方規劃建設一些口袋公園、街頭綠地、小廣場小綠地,來提高公共活動空間的均好性,可達性,就是說我們原來的可能按照人均量按照數量上是達標的,但是可能更多的在城郊,我們希望在城市的中心城區能夠提供這樣的活動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指南》當中明確提出工作日平均通勤時間;衛生、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步行15分鐘覆蓋率;每千名老年人養老床位數等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預期性指標,這或將引導未來城市進一步提高便民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