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杭州2月7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近年來,因非法放貸催收等所引發的高校惡性事件不斷涌現,嚴重影響校園內正常的學習生活秩序,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浙江檢察機關專門對此展開調研,提出校園風險處置機制亟待建立完善。
2017年6月至9月,浙江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檢察院共受理了21件80人面向高校大學生的“套路貸”犯罪系列案件。被指控犯罪事實71筆,涉及敲詐勒索罪、非法拘禁罪、詐騙罪、虛假訴訟罪等多個罪名。截至目前,21案一審均作出了有罪判決。值得關注的是,有28名被告人系來自11所高校的大學生,而被害人中有來自33所高校的66名大學生,占比高達81.5%。
檢察官李璐分析,其選取大學生作為犯罪對象的原因有三:一是大學生涉世未深,資金需求大,極易陷入陷阱;二是大學生家庭成為隱形借貸保障;三是大學生活動范圍單一,社交圈相對較窄,便于實施實時監控、索債、威脅敲詐等犯罪活動。同時,審核方式的標簽化、犯罪活動范圍的局域性,愈加助推在校大學生成為“高校套路貸”犯罪中的“待宰羔羊”。
目前,28名被告人大學生均已被學校開除、責令退學或依規處分,該批案件造成被害學生及其家庭經濟損失650多萬元,部分學生患上抑郁癥、焦慮癥等精神疾病。調研中,超過70%的大學生建議開展大學生風險提示、理性消費教育。
李璐指出,高校應開設大學生經營理財選修課程,樹立學生正確理財消費理念。同時,應增強校園內大學生獎助學金、創業基金等項目的可及性。確保學生充分了解現有優質的金融、資助產品。建立校園風險處置機制。研發學生資金預警提示系統。搭建家校聯動的互助抵御平臺。完善校園涉眾涉罪事件處理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