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18日消息(記者何源)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近年來,人口老齡化造成的養老保險基金支付壓力日益增大,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應對機制,確保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能夠穩定、持續的運行下去,成了學界和社會輿論一直關注和討論的話題。不斷擴大保險覆蓋面、提高基金統籌層次以及多渠道投資運營為基金保值增值,是相關部門已經著手在做的工作。
國務院日前印發《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實施方案》,提出通過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的方式,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代際公平,增強制度的可持續性。《方案》明確,將中央和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金融機構納入劃轉范圍;劃轉比例統一為企業國有股權的10%。而這部分國有資本的收益,將專項用于彌補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
去年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約3.51萬億,同比增長19.5%;總支出3.19萬億,同比增長23.4%。雖然基金支出增幅比收入增幅高出接近4個百分點,但從全國范圍看,基金運行收大于支、總體平穩。但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的壓力不可忽視。同樣是去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1.5億,超過總人口的十分之一。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十九大新聞中心的發布會上曾算過一筆賬,“制度建設初期,當時養老保險的撫養比是5:1。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現在的撫養比已經降到了2.8:1。再往前走,撫養比還會持續下降。”
尹蔚民隨后提出:擴大保險覆蓋面、提高基金統籌層次、多渠道投資運營保值增值,以及“劃撥國有資產充實社保基金”,都是解決基金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有效措施,“劃撥國有資產充實社會保障基金,使社會保障基金這個蓄水池能夠越來越大。”
其實,“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并不是個新提法。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此有過明確要求,今年兩會,國資委主任肖亞慶也曾談到,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是國有企業、中央企業的責任和義務,這些年有關部門一直在推動劃轉工作,僅是2015年,中央企業的劃轉量已達2563億,“主要是通過國有股權的減持政策,從2000年到現在一直在做這些工作。這一部分錢占社保基金財政性收入的35%。”
國務院日前印發方案,對此做了更加細化的要求。方案提出,通過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代際公平,增強制度的可持續性。據中央財經大學社保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分析,“主要是彌補歷史性債務、明確養老保險制度的責任,通過充實基金為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奠定物質基礎。”
時間回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之初。《社會保險法》規定,制度建立后覆蓋的第一批人即使沒有繳費,也按照“視同繳費”處理,就形成了一塊基金缺口。方案明確,劃轉部分國有資本的基本目標,就是彌補因視同繳費年限政策形成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金的缺口。清華大學教授楊燕綏概括,這缺口就是“轉制成本”,“1998年推開這個制度的時候,中國進行了國營企業改革,幾千萬富余職工退休了,開始給他們發放基本養老金,但這些職工沒有任何賬戶積累。”
因此,方案里把劃轉范圍,確定為中央和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金融機構。劃轉比例,則首先以彌補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轉軌時期、因視同繳費年限政策而形成的基金缺口為基本目標,劃轉比例為企業國有股權的10%。褚福靈認為,方案在確保養老保險制度持續健康運行的同時,更大的意義在于避免將基金缺口,通過增加稅收、提高在職人員養老金繳費率等方式轉移給下一代人,“彌補養老保險轉制的隱形歷史債務。因為老人,在計發養老金的時候,是有計發辦法比如工作一年一個百分點,但是他并沒有形成繳費。所以就需要相關的責任主體彌補,總體來看責任主體大部分職工都是國有企業。因此通過劃轉國有資本來彌補缺口。厘清以國有企業為代表的國有經濟,在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中應承擔的歷史性責任。”
對于承接主體,方案明確,劃轉的中央或地方企業國有股權,分別由社保基金會或各地國有獨資公司承接。作為財務投資者,承接主體不干預企業日常經營管理,收益主要來源于股權分紅。褚福靈表示,這事實上是一種股權結構的再分配,不會影響企業的經營。同時,對于劃入的股權,各個承接主體要履行3年以上的禁售期義務,不允許出現大量變現國有資本的情況。
對于這種劃轉,將如何實際作用到養老金的賬面上,方案提出,將探索建立對劃轉股權的合理分紅機制。各個承接主體持有的股權分紅和運作收益,將專項用于彌補基金缺口,不納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褚福靈表示:“總體來說應當是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來源的一部分,(股權的)收益部分應當是即期劃入,及時補充到全國統籌調劑金中。至于本金,根據養老保險的發展,采取劃撥或者充實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