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下午,懷柔科學城,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工程師曹中峰已經記不清在科學衛星綜合運控中心走了多少步,只覺得腳微微發酸。

在這間不到100平方米的實驗室里,40臺顯示器依次排開,每塊屏幕上不時有一串串數據在更新。曹中峰一遍又一遍在屏幕前巡視,目光從未離開那些跳動變化的字符,不時還會在幾塊屏幕前坐下,迅速敲擊鍵盤,輸入指令。

大屏幕里有一張電子世界地圖,6個小光點移動著,有的正穿越非洲大陸,有的已在華北平原上空。“這些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6顆在軌運行的衛星,它們擔負著探索前沿未知科學奧秘的使命!”曹中峰自豪地說,他的任務就是開展在軌科學實驗和科學探測,將實驗數據與探測數據及時下傳至地面接收站。6顆衛星的名字帶著濃濃的中國風,2015年12月發射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名叫“悟空”;2019年8月發射的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名叫“太極一號”;2020年12月發射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名叫“懷柔一號”。

同一樓層,距離曹中峰的實驗室不足30米處,就是國家空間科學數據中心。技術員劉晨宇坐在計算機前,雙手飛速在鍵盤上游走,化作屏幕上一串串字符。6顆衛星所有下傳的實驗數據與探測數據都匯總于此。他的工作是將這些數據分類處理,提供給具體科研單位或者歸檔存儲。

曹中峰和劉晨宇是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兩名“90后”。這個國慶假期,他們不約而同選擇了堅守在工作崗位。1日上午8點曹中峰離開宿舍前往實驗室時,在山東的妻子發來了女兒的最新照片,曹中峰忍不住對著屏幕親了一下寶貝女兒,“每逢佳節倍思親,但我有更重要的任務,妻子和女兒都很支持我!”劉晨宇已經是第二次在崗位度過長假了——上一次是2020年的春節,他從臘月廿九值班到正月初二,在懷柔科學城里迎來新春的曙光;這一次,他在工作崗位上為祖國慶生。

工作雖然辛苦,但空間科學事業帶來的成就感讓他們心潮澎湃。曹中峰至今記得,“太極一號”在清晨發射,盡管當天不用值班,他還是來到了運控中心,和同事們一起見證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衛星正常開機后,我們擁抱在一起。接下來直接開啟新一天的工作,感覺充滿力量。”

日前,空間科學中心發布了一批科學衛星的重大科學成果,涉及空間引力波探測科學目標研究及其關鍵技術驗證、微重力和空間生命科學、黑洞和太陽爆發等領域。其中,“悟空”的伽馬光子科學數據已經正式公開發布。在“太極一號”和“懷柔一號”的基礎上,更多科學衛星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研制,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愛因斯坦探針和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等空間科學衛星計劃將在未來2至3年內陸續發射,將在太陽爆發活動、時域天文學和日地關系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