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1日消息(記者 王進文)7月1日,位于北京世園國際旅游度假區的世園古生物研學基地落成并正式對外開放。該基地以沉浸式展廳為核心,融合化石展覽與研學實踐,開創“從遠古到未來”的自然科學教育新模式,不僅為世園暑期研學注入新活力,更填補了延慶地區古生物科普教育的空白。
落成儀式現場(央廣網發 曹立棟 攝)
世園古生物研學基地坐落于北京世園國際旅游度假區百蔬園東側,總占地面積2962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展區。一層展區以巨型恐龍骨架為視覺焦點,前廳景觀區通過時空隧道設計串聯起生命演化的關鍵節點。展區內陳列的亞洲最完整的合川馬門溪龍骨架(體長24米)及15項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科學》封面成果的部分化石模型,成為吸引青少年的“明星展品”。二層空間規劃為科研辦公區與化石修復實踐區。化石修復區創新設置“開盲盒”式野外發掘體驗,可同時容納30至50人同時操作“皮勞克”石膏包化石保護技術,近距離接觸科學考古流程。
基地內景(央廣網發 曹立棟 攝)
基地以化石發掘體驗區、古生物裝架區、研學展示區等七大主題展區系統呈現地球46億年生命演化歷程,通過沉浸式展廳設計,帶領參觀者穿越時空隧道,直觀感受從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到人類演化的壯闊進程。
針對古生物的科普研學,世園設計多種課程,基地采用國際前沿的吸引、探索、解釋、拓展、評價5E教學法,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團隊,根據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的認知特點開發差異化課程體系。針對5歲至12歲兒童設計的小盜龍模型制作、地層三明治手工課等趣味活動,為10歲以上青少年準備的顱容量測量、恐龍骨架拼裝等實踐項目,體現了“做中學”的教育理念。
古生物模型吸引青少年駐足觀看(央廣網發 曹立棟 攝)
作為北京世園公園“教育+生態+科技”融合發展的重要實踐,該基地充分利用園區503公頃的生態資源,創新性地將古生物演化與現代生物多樣性研究相結合。參觀者還可以在庭院花園中對比觀察蕨類植物化石與其現存近緣種,在濕地景觀和植物館中感受生命演化的連續性,形成“遠古—現代—未來”的完整認知鏈條。
北京世園研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孟秀琴表示,近年來,園區持續強化研學教育板塊,已累計接待25萬青少年參與各類實踐活動。舉辦的“萬名師生自然生態實踐”活動吸引海淀、延慶30所學校參與。此次古生物研學基地的開放,將進一步豐富園區的科教資源,完善“科技+生態”研學體系,為青少年科學素養培育提供更廣闊的平臺。
目前,世園古生物研學基地已經全面對公眾開放。隨著暑期來臨,基地將推出恐龍復原拼裝、沙坑尋寶等一系列親子科普活動,為公眾提供近距離接觸科學、感受生態魅力的優質平臺。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