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国产,国内精品亚洲,青青青草国产费观看,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对白

央廣網

南方日報評論員文章:論五大發展理念

2016-12-22 16:37:00來源:南方日報

  南方日報評論員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為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階段的偉大勝利,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其重大意義正如全會所指出,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影響將十分深遠。

  ●創新發展是“十三五”時期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的關鍵驅動因素,是實現“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下全面發展的根本支撐和關鍵動力;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全面”的重要保證,是提升發展整體效能、推進事業全面進步的有力保障;綠色發展是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歷史選擇,是通往人與自然和諧境界的必由之路;開放發展是中國基于改革開放成功經驗的歷史總結,也是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共享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必然選擇。

  ●當下的廣東,正在掀起學習宣傳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的熱潮,實現習總書記提出的“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的使命感緊迫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將要來得強烈。在廣東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關口,需要我們深入領會和貫徹五大發展理念,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努力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如期將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變成南粵大地的壯麗現實。

  偉大的時代注定要有思想的陽光去照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勝利閉幕了!這是在歷史的指針指向“十三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這個重要關口召開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歷經30余年艱苦奮斗,國家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國際影響力空前提高,實現全面小康的偉大圖景已漸行漸近。全會明確了今后五年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即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從而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這是一鼓作氣向終點線沖刺的沖鋒號!

  恩格斯曾經指出:“任何哲學只不過是在思想上反映出來的時代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握時代脈搏、洞察發展大勢,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于實踐、善于創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圍繞發展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具有高度的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的特點,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五大發展理念之間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為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階段的偉大勝利,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其重大意義正如全會所指出,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影響將十分深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就是要實現人民幸福。習主席今年9月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指出:“對各國人民而言,發展寄托著生存和希望,象征著尊嚴和權利。”盡管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依然是當代中國第一要務。唯有發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唯有發展,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進一步說,對于當代中國來說,問題不在于要不要發展,而在于怎樣發展,如何找到正確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式和發展著力點。發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以科學的發展理念做先導,才能破解發展難題、補上發展短板、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從而贏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勝利。從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到提出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引領發展,這反映了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對于把握發展這一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規律性不斷深入,必將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更高境界、更深層次的發展邁進,為中華民族開啟更為廣闊、更加光明、更加燦爛的前景。

  當下的廣東,正在掀起學習宣傳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的熱潮,實現習總書記提出的“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的使命感緊迫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將要來得強烈。在這個重要歷史關口,廣東如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需要我們深入領會和貫徹五大發展理念,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努力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如期將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變成南粵大地的壯麗現實。

  一  創新,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從決定民族前途命運的高度反復強調創新的極端重要性。“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創新,不僅成為當代中國的高頻詞,而且內涵愈加深厚,外延愈加寬廣。

  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全會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既是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內涵的進一步升華和深化,同時已超越科技層面,使創新進入了理論、制度、文化等綜合層面;創新不僅是對科技工作者的明確要求,更是對全黨全社會提出的緊迫任務。同時,全會從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全局高度,鮮明突出地把創新擺在發展理念的首位,具有指引方向的重大意義。

  值得指出的是,這種認識的深化,本身就是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自主創新,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黨的十八大之后不久,2012年12月,在廣東考察工作的習總書記在廣州主持召開經濟工作座談會時就強調,要繼續大膽探索、扎實工作,堅定不移推進體制創新、科技創新,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3年9月,習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專門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行研討,要求全黨全社會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實施好。2014年3月,習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廣東要著力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充分發揮創新驅動作用,走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實現鳳凰涅槃。2014年6月,習總書記在出席兩院院士大會開幕會上,指出“要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2015年3月,習總書記在參加全國兩會上海代表團審議時,首次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就外延而言,從科技創新的單輪驅動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的多輪驅動,創新的范圍愈加廣闊;從內涵來看,創新逐漸提高到發展第一動力的核心位置,成為“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核心要素。

  創新發展是大勢所趨。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現實坐標上,正經歷新舊動能轉化。從國內看,我國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必須依靠創新發展,把科技創新潛力更好釋放出來,有效破解產能嚴重過剩、資源環境約束等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系列難題,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從全球范圍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發達國家正在推進高起點“再工業化”,這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只有緊緊依靠創新驅動,才能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抓住和用好寶貴的戰略機遇期,在激烈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依靠創新驅動發展。十八屆五中全會從“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產業新體系、構建發展新體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等七個方面,明確了創新發展的著力點,為未來五年創新發展提供了路線圖。按照這一路線圖,既要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又要實施網絡強國戰略,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既要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又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既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制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又要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貫徹全會精神,廣東要按照路線圖,進一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提高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扎實推進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完善落實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的政策舉措,率先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與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創新發展是“十三五”時期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的關鍵驅動因素,是實現“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下全面發展的根本支撐和關鍵動力。

  二  協調,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

  “堅持協調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十八屆五中全會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出協調發展理念,旨在補齊發展短板,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體現了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的統一,是立足長遠、謀劃全局的戰略考量,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指導作用。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歷經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正面臨著一系列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2015年5月,習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由于欠賬過多、基礎薄弱,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依然比較突出,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意義更加凸顯、要求更加緊迫。”在云南、陜西、貴州等省調研考察時,習總書記高度關注協調發展問題,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總書記指出要提升國家軟實力,注重精神文明建設,“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總書記還指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要協調發展。物質文明的發展會對精神文明的發展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經濟的多元化會帶來文化生活的多樣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設好,才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從不同角度指出了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進程中的短板所在,也深刻闡明了協調發展的重要性,表明了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堅定決心。

  協調發展因應發展失衡和不可持續而生,是發展實際倒逼而來,也是因時而動、應勢而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自覺選擇。“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我們黨帶領人民在創造世界矚目發展成就的同時,也在時刻關注和破解伴隨而來的成長煩惱——從區域差距到城鄉差距,再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不同步,等等。這暴露出發展面臨的瓶頸制約,更催生著發展理念與方式的深刻轉變。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階段,協調發展意味著彌補短板和薄弱環節,并從中拓寬發展空間、尋求發展后勁,實現全方位的均衡協調發展,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全力做好補齊短板這篇大文章,增強發展整體性和協調性。與全國一樣,廣東經過三十多年的持續高速發展,也存在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諸多問題,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間,都需要堅定不移繼續推進轉變發展模式、協調發展等戰略舉措。作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要在協調發展上交出合格答卷,這是一項緊迫而光榮的任務。

  “唱和如一,宮商協調。”增強發展協調性,必須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全會從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四個方面闡述了協調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有助于我們從整體和全局上把握協調發展的重要內涵。即既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又要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既要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倡導科學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又要堅持發展和安全兼顧、富國和強軍統一,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全面”的重要保證,是提升發展整體效能、推進事業全面進步的有力保障。

  三  綠色,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十八屆五中全會從“五位一體”的整體布局出發,把綠色發展理念擺在突出位置,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針對性,對糾正“唯GDP”式粗放型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2013年5月,習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要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在云南洱海邊,習近平總書記叮囑“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要永駐人間;在北京APEC會議上,坦言每天早上都要看看北京霧霾小了沒有;在全國人大江西代表團,又強調“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從生態文明建設到綠色發展理念,既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經驗教訓的歷史總結,也是引領中國長遠發展的執政理念和戰略謀劃。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在快車道上馳騁了幾十年的中國經濟社會列車,相伴而來的還有霧霾頻發、城市擁堵、河流污染、湖泊萎縮、生態脆弱等危機。如果不能引起足夠重視,這些危機將越來越成為制約發展質量提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瓶頸。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在生態環境保護上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切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部署,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必須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等6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既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又要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既要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又要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既要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又要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貫徹全會精神,實現綠色發展,廣東必須徹底告別簡單以GDP論英雄的傳統政績觀,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決守住生態底線,讓南粵大地真正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綠色發展是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歷史選擇,是通往人與自然和諧境界的必由之路。

  四  開放,是世界共同繁榮發展的應然選擇。

  “堅持開放發展,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十八屆五中全會從全球視野思考中國發展問題,提出開放發展理念,既向世界表明了“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的立場,也揭示了“中國經濟的命運與世界的命運息息相關”的內在共贏邏輯。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已為世界和中國的發展實踐所證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更高水平的開放格局正在形成。2014年12月,習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近段時間,習總書記在美國西雅圖與中美企業家座談時強調,“中國的開放大門就像阿里巴巴‘芝麻開門’一樣,開開了就關不上了”;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說,“中國對外開放不斷走向深入,這既包括中國打開大門吸引外資,也包括中國企業走出國門進行投資”;在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提出,“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總書記這一系列重要講話,對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現對外開放的提質增效、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今天的中國,已經前所未有地與世界融合在一起。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資國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發展牽動世界目光,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但當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當世界經濟不確定因素增加,國際社會一度擔心中國開放的大門會不會收窄,事實證明,中國對外開放不僅沒有收窄,相反力度還越來越大。如果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造的發展奇跡得益于對外開放,那么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的對外開放只會進一步擴大,沒有任何理由改變。中國的開放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基本國策,必將伴隨著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化的全過程;中國的開放也不是獨善其身,而是互利共贏,志在打造包容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堅定不移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定不移引進外資和外來技術,堅定不移完善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中國將因開放發展而充滿活力,世界也將因中國開放發展而更加美好。在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廣東積累了豐富的開放發展經驗,收獲了豐厚的“開放紅利”,在新一輪開放熱潮中,必須繼續發揮地緣等各種優勢,奮楫爭先。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堅持開放發展,才能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才能更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促進各國共同繁榮發展。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的要求,既要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又要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推進雙向開放,支持沿海地區全面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既要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又要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既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又要深化內地和港澳、大陸和臺灣地區合作發展,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既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又要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談判,主動參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開放發展是中國基于改革開放成功經驗的歷史總結,也是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五  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結果。

  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

  “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關于“共享發展”的部署安排,無論在宏觀還是微觀層面,每一項安排都與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息息相關,不僅回應了全社會關切,更體現了制度安排的延續性、科學性、優越性。

  “天地之大,黎元為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成果呈現出中國政治制度的巨大優勢: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2年11月,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總書記就指出:“我們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共享發展就是要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追求以民富優先,帶動國家進一步發展。回顧過去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至7800美元左右,2013年減少貧困人口1650萬人,2014年減少1232萬人,連續兩年完成了減貧1000萬人以上的目標任務。這些都彰顯了我們黨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由國富、國強向民富的進一步轉變正在路上。

  盡管成績斐然,我們也要看到,當前分配不公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收入差距、城鄉區域公共服務水平差距還比較大。在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上,還有不完善的地方,按照國家統計局數據,現行標準下全國還有7000萬貧困人口,要想完成2020年全部脫貧摘帽的目標,任務還很艱巨。民生建設擔子重是現實,對于廣東來說,如何推動粵東西北地區與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如何讓流動人口和戶籍人口共享發展成果,壓力不小。但是壓力再大,廣東也要按照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集中力量補齊社會民生事業、生態環境、區域協調發展等短板,同時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1億多廣東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在全國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改革開放以來就提出的發展目標,經過多年努力,如今已進入最后決勝階段。改善民生,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必然選擇。“十三五”規劃深刻體現出“全面”二字,對就業、收入、社保、食品安全、人口均衡發展等問題一字不落,給出了各項硬指標,顯示了中央完成這一目標的信心和決心,我們一定要拿出“決不讓一個地區掉隊”的勇氣,將“不斷為人民造福”的熱情,鐫刻在時代新的年輪上,讓共享體面而富有尊嚴的生活化為實際,生長在每一寸國土上。

  為時代的偉大的目標服務,是不朽的。

  隨著十八屆五中全會閉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階段的帷幕已經拉開。新形勢催生新理念,新理念呼喚新實踐,新的征程時不我待。全面小康的美好藍圖、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需要靠我們每一個人為之奉獻。廣東廣大干部群眾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昂揚斗志,結合廣東實際,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率先”,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率先”而如琢如磨、接力拼搏,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廣東新發展!

編輯: 張宣劍
關鍵詞: “五大發展”;創新經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