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滁州7月12日消息(記者徐鵬 通訊員熊許瑋 沈果) 連日來,在安徽省全椒縣二郎口鎮的“稻蝦連作”核心示范基地,每天都有很多養殖戶捕撈、分揀、裝簍、過秤小龍蝦。“是王如峰的幫助,讓我家走上了富裕路。我家里人口多、經濟困難,2010年開始跟著他學養蝦,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如今徹底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曹埠村村民胡禮海高興地說。今年他家流轉了60畝地養殖龍蝦,預計純收入可達20萬元。
胡禮海是全椒縣推廣“稻蝦連作”模式,嘗到致富甜頭的眾多農戶之一。小龍蝦原本在全椒各地稻田、水溝、池塘隨處可見,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小龍蝦自然資源減少,而小龍蝦的市場行情卻越來越好。
滁河岸邊長大的全椒農民王如峰看到了商機,琢磨能不能通過稻田人工養殖的方式,既種稻又養蝦,一田兩用,稻蝦雙收,滿足市場需求提高經濟效益。
2006年,王如峰冒著風險,自籌資金租賃曹埠村350畝稻田開始稻田養殖小龍蝦的試驗和探索,經過反復實踐,終于摸索總結出生態循環種養技術,創造種稻養蝦的“稻蝦連作”新模式,達到水稻豐收與小龍蝦高效的雙贏目標。
近年來,全椒縣廣泛推廣“稻蝦連作”模式,該模式在技術操作上實現小龍蝦與水稻的共養共生。耕作期在稻田中沿田埂挖出的環形蝦溝,改成2米寬、1.5米深的大溝。每到插秧時節,把尚在幼苗期的小龍蝦移至溝內生長,等秧苗長結實了,再把溝里的幼蝦引回到稻田里。這樣做,四五月份收一季蝦,八九月份又收獲一季蝦,就是“一稻兩蝦”。生態“蝦稻”,扎起穩糧增收“放心米袋子”,水稻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及害蟲為小龍蝦的發育提供了充足的餌料;而小龍蝦產生的排泄物又為水稻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水稻收割后,秸稈還可還田,培肥地力。在這種優勢互補的生物鏈中,小龍蝦及水稻的品質都得到了保障,更使稻米成為一種接近天然生長的生態稻,破解了農民種糧不增收的難題。
全椒“蝦稻連作”一年養殖兩季龍蝦,龍蝦為稻田“除草、松土、增肥”,稻田為龍蝦“供餌、遮陰、避害”,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一稻兩蝦”,有效提高了農田利用率和產出效益。并且在龍蝦生長過程中,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真正產出優質、綠色的龍蝦和稻米,稻蝦共養不但減少了污染,還改變了稻田的生態。為支持小龍蝦產業的發展,縣里成立了全椒縣赤鎮龍蝦經濟專業合作社。
近年來,在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王如峰的帶領下,廣大群眾積極加入“稻蝦連作”種養殖,通過村社組織共建、黨員群眾共幫、合作發展共贏,帶動農村當地近萬名留守農民不出家門口走上稻田養蝦致富路。協會黨組織積極協調,安排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龍蝦養殖戶規范養殖,解決養殖戶在生產中遇到的難題。同時,為充分運用協會中的一些黨員養殖戶的管理經驗和技術,采取“黨員+會員”模式,每位黨員與10名會員、蝦農結成幫帶對子,對幫扶對象實行分類定責和包戶定責,帶領會員、農戶致富。
今年年初,“全椒龍蝦”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這是該縣獲得的首個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將進一步提升全椒龍蝦的品牌價值,推動該縣小龍蝦產業發展。目前,全椒從事稻蝦連作的合作社有5個,家庭農場15家,種養大戶250家,種養農民3.5萬人,已建成2個萬畝示范區、5個千畝示范園、100個百畝示范主體。 去年全縣稻蝦綜合種養面積達13.5萬畝,平均畝產稻谷550公斤、龍蝦150公斤,每畝年純收入3000元左右,稻蝦產業產值達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