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第一大鋼企馬鋼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實現利潤12.28億元,同比減虧增利超60億元。這是一個令企業振奮的數據。那么,是什么原因給這個一度陷入困境的企業帶來如此巨大的變化?從馬鋼管理者們講述的三個5%的故事里,記者感受到了小數字里透露出的大轉型。
市場預測差“不超5%”,由生產型向經營型轉變
在馬鋼股份公司,市場部每個月都要向總部匯報預測的市場數字:主要產成品的銷售價、銷量和原材料的采購價。預測價與市場實際發生的價格相比,誤差不能超過5%。誤差值納入市場部的經營績效評價。
每月作市場預測有什么作用?“這可是全公司生產經營的指揮棒。對于市場發出的信號,不僅要聽它的指令,還要跟上它的節拍。”馬鋼市場部經理章茂晗說,公司的銷售、采購、生產、資金等都要據此做出計劃安排。
過去,馬鋼鐵礦石的采購常常是一年一簽,每年壓庫量達數百萬噸。現在按月調控后,鐵礦石和其他原燃輔料隨用隨補,庫存減掉一大半,每年降下來的財務成本就有數億元。
銷售圍著市場轉,生產圍著銷售轉,采購圍著生產轉,一切圍著效益轉。從捕捉市場信號起,將市場壓力層層傳遞,滲透進企業運營的每個環節。對此,馬鋼制定專門的對標辦法,使采購、生產、銷售與行業標桿企業進行逐一對標,倒逼各個環節向行業最高水平努力。如馬鋼高爐鐵水噸成本一度比行業平均水平高出160元,現在反而低了40元。僅此類制造消耗成本,馬鋼平均每年環比降低5.17億元。
那么,市場預測又如何做到及時、準確?章茂晗介紹,馬鋼摒棄過去的中間代理制,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終端客戶直銷體系,“一旦終端客戶出現庫存、銷售變動,就會及時反饋至公司。另外,我們還建立了一個綜合國內外市場及行業數據的信息系統,對市場的預測也就越來越精準了。”
為客戶著想“減重5%”,由生產商向材料服務商轉變
馬鋼技術中心的展廳中央,一個208公斤的銀色汽車框架格外顯眼,這款車采用馬鋼超高強汽車板,進行優化設計后,能實現減重5%。
安徽省技術領軍人才、馬鋼技術中心副主任劉永剛回憶說,5年前,作為該領域“新兵”,馬鋼汽車板項目組只有9人,僅能生產一些內部構件。如今馬鋼已成為汽車行業的主流供應商,累計完成54個高端汽車板牌號的開發,所掌握技術能夠提供整車解決方案,項目組也已經擴大到50人團隊,均是研究生及以上學歷。
數據顯示,2016年馬鋼汽車板產銷量超過200萬噸,相比2012年增長157%,市場占有率位于全國第4位。汽車板的爆發式增長只是馬鋼從鋼鐵生產商向鋼鐵材料服務商轉型的一個縮影。馬鋼股份公司總經理錢海帆說,過去我們的產品主要以建筑用材為主,到2016年建材預計只占三成了。
據介紹,過去一年,馬鋼產品結構調整創效環比增利7.26億。2013至2016年,產品結構調整平均每年為企業帶來利潤4.79億元。從今年開始,三年之內馬鋼股份公司將完成主業的全面轉型升級。
質量損失每年“降低5%”,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
為破解質量難題,馬鋼一方面梳理管理過程和業務流程,推進體系管理,從產品設計到生產制造、采購等關鍵過程,貫徹以“客戶為關注焦點”的質量理念;一方面加強外部審核與二方審核,即找國內外高端審核機構和下游有影響力的品牌做多次審核。
如此,馬鋼多了一項“最硬的考核指標”:質量損失降低率,每年必須降低5%以上。錢海帆說,對于習慣了粗放式管理方式的鋼鐵從業者而言,精細化的質量管理就是一次革命。
馬鋼積極主動與高端客戶尋求合作,以客戶對質量的高要求倒逼產品質量提升。以前生產的一卷鋼往往中間質量性能好,兩端及邊上差,質量均勻性不夠。為了完成一外資汽車企業的認證、檢驗,馬鋼花了幾億元,用了整整3年時間,生產出了高質量的產品。現在,馬鋼已成為這家企業全球供應體系的一員。
同樣,在給一家全球知名的顯示屏廠家試制鋼制背板過程中,產品因沒有達到對方質量要求而銷毀,貨值超過千萬元。之后,馬鋼持續攻關改進,終于敲開了這家企業的大門。
不斷深化質量管理,馬鋼開始由生產商向服務商轉型,在競爭中從拼成本、拼價格走向拼質量、拼服務。馬鋼計財部副經理許繼康說,作為老國企,馬鋼以前重生產輕市場,長期“按卷賣”“按卡車賣”產品,現在開始走“按件賣”的精細化路線,產品附加值逐年提高。
2016年11月,馬鋼股份公司獲得第十六屆全國質量獎,是當年鋼鐵行業唯一獲獎的企業。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馬鋼質量總損失比2012年下降5288萬元,降低率31.77%,客戶滿意度8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