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師范大學“紅色青春守護人”工作室,志愿者在交流學習體會。
3月25日,安徽師范大學師生走進位于南陵縣的李家發烈士陵園,為烈士墓碑添色補漆。“紅色青春守護人”志愿服務團隊從最初的6人發展至如今的400多人,愛心接力,傳遞溫暖。
4月1日,在蕪湖市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志愿者向小學生展示笑起來的烈士畫像。
清明前夕,蕪湖市師范學校附屬小學的課堂上傳來陣陣驚嘆聲,安徽師范大學“紅色青春守護人”志愿服務隊運用AI技術讓烈士畫像“活”了起來——黑白照片被賦予生動色彩,革命先輩展露溫暖笑顏,仿佛穿越時空向孩子們講述崢嶸歲月。這場融合科技與藝術的紅色教育課,成為該校師生銘記歷史、緬懷英烈的新方式。
自2021年成立以來,這支志愿團隊已接力為400余位烈士重現容顏。面對模糊的老照片、零散的口述記憶,志愿者們以畫筆為橋,在科技賦能下開啟“尋親”之旅。通過與科技公司合作,團隊創新采用AI圖像修復技術,為畫像動態著色、智能修復,讓英烈形象鮮活再現。
“很多烈士犧牲時不過二十出頭,我們要還原的不僅是相貌,更是那份青春的熱度。”當首批AI復原的烈士畫像在屏幕上展露笑容時,“00后”志愿者李天樂與同伴們激動得熱淚盈眶。
歷經4年發展,團隊從最初的6人發展至如今的400余人,服務形式不斷拓展創新。志愿者們走進烈士陵園為墓碑補漆添色,在革命老區繪制百米英烈故事墻繪,開發“榜樣的力量”系列微黨課,將美育課堂帶進中小學校園。“看著孩子們認真閱讀烈士繪本故事,感受到紅色基因正薪火相傳。”小學大隊輔導員方慧感慨道。
如今這支年輕的隊伍已獲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等多項國家級榮譽。他們的足跡也踏遍了10余個省份。
“每次落筆都是與英烈的對話,每次技術創新都是對初心的堅守。”志愿團隊負責人王偉老師表示,未來將繼續探索新技術,打造沉浸式紅色教育場景,讓英烈精神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機。
當AI技術遇見青春畫筆,一場跨越時空的紅色傳承正在書寫新的篇章。(本報記者李博 王蘭蘭)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