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礦石一車車往外拉,訂單接都接不過來,誰能想到會走到這一步……”站在停產的廠房前,涇縣某碳酸鈣有限公司法人范某話語中滿是唏噓。這家2013年靠重質碳酸鈣和礦石生意紅火一時的企業,在自然資源萎縮、同質化競爭加劇的浪潮中,因資金鏈斷裂于2024年徹底停產,負債累累的困境讓它瀕臨消亡。
隨著涇縣加速推進智能制造與數字化轉型,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傳統企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面對行業變革,這家碳酸鈣企業未能及時跟上步伐,最終在2024年9月,因無法化解債務危機,被宣城中院裁定受理破產清算申請,案件移交涇縣法院審理。
本以為是一場“死亡宣判”,轉機卻在涇縣法院的深入調查中悄然出現。承辦法官汪璐帶領團隊反復核查企業資產后發現:“雖然負債高達數千萬元,但企業的生產資質、成套設備以及地理位置優越的廠區,都是沉睡的‘寶藏’。”在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大背景下,涇縣法院決定摒棄簡單的破產清算,探索一條“重生之路”。
2025年1月,涇縣法院大膽啟動“清算轉重整”程序,聯合投資人李某創新推出“生產要素整體盤活”策略。“如果將設備、土地等資產零散拍賣,不僅價值大打折扣,還會讓周邊關聯企業的生產陷入混亂。”汪璐在案情研討會上分析道,“只有整體保留企業運營框架,才能最大限度釋放資產價值。”最終,法院設計出由李某全資收購企業股權的重整方案,實現了“換羽重生不換巢”——原廠區繼續運轉,生產資質得以保留,甚至連老客戶資源都無縫銜接。
“這個方案太及時了!”投資人李某握著法官的手激動不已,“我們既避免了重新選址建廠的巨額成本,又能快速恢復生產。”如今,廠區內機器轟鳴,停產數月的生產線重新啟動,工人陸續返崗,曾經沉寂的企業煥發新生機。
自深入開展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以來,涇縣將企業滿意度作為檢驗學習成效的“試金石”。法院系統主動下沉企業一線,精準對接司法需求,有效破解企業困境,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數據顯示,全縣涉企案件案訪比持續保持為0,累計調解成功涉企糾紛115件。
“從‘破產清算’到‘涅槃重生’,我們用司法‘點金術’喚醒沉睡資產,就是要讓每一份企業資源都不被浪費。”涇縣法院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化司法改革,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法治動能。”(涇組)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