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江淮前沿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人形機器人研究室,人形機器人“啟江二號”正在給技術人員倒果汁。
3月5日,安徽工程大學6教309教室內,該校人工智能學院的趙轉哲教授正繪聲繪色地講授《人工智能專業導論》課程,講臺下坐著的則是日語專業本科生。
文科專業學生也要學習人們傳統印象中屬于理工類的人工智能課程,在這所學校不是什么新鮮事。“從2019年起,就在學校安排下給非本專業學生講授人工智能相關課程了。”趙轉哲表示。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課程正加速走進高校。在安徽,不只是安徽工程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淮南師范學院等一批高校都開設了人工智能相關的通識課程。
今年初,在省教育廳的指導下,省內13所高校根據各自學科所長共同建設了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體系,面向全省本科高校發布,力爭讓所有本科生都要接受到人工智能通識教育。
讓所有本科生主動擁抱AI
人工智能(AI)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由人工智能引發的行業用人需求以及職場技能要求變化,正在倒逼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方向和方式的優化和革新。
放眼我省高校,積極踐行國家“人工智能+”行動戰略規劃,大力促進高等教育領域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加快培養適應和引領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已經成為共識。
目前,全省共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44所本科高校設置523個人工智能領域相關專業點,每年可培養約3.5萬名相關人才。
“我們是有堅實學科基礎的,在此之上構建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體系,是水到渠成的結果。”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開設普及型、寬領域的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是為了使學生了解人工智能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工智能的工具屬性,提升學生的科學創新素養。該負責人還表示,教育廳將全力支持這套課程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的推廣,積極與頭部企業合作搭建課程運營平臺,創新“政企校”三方共同運營的新模式。
前不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召開了《人工智能數學原理與算法》通修課研討會。會上,該校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學院副院長談海生表示,這門課程將面向全校一年級本科生開設,旨在幫助學生掌握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知識與實踐技能,了解核心算法及其數學原理,啟發學生將人工智能應用于各自專業領域。
安徽工程大學也在該校的大學生人工智能素養提升工作計劃中明確提出,要緊密對接地方產業發展需求,面向全校學生普及人工智能基礎知識,培養學生人工智能素養,提升學生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從AI通識課中學什么
今年年初,合肥工業大學正式發布了首批四門人工智能AI課程,讓全校各類專業學生從大一入校開始學習人工智能知識和技術,培養人工智能思維,打牢學科交叉與創新的基礎。
“這是我校計算機與信息學院(人工智能學院)組建以人工智能領域國家級領軍人才及團隊為核心的課程組,歷時一年精心謀劃、集中攻關的結晶。”該校相關負責人說,首批四門課程包括《人工智能基礎》《AI+信息安全》《AI+通信工程》《AI+電子工程》,并全面應用了AI助教、AI工作臺、知識圖譜等人工智能技術,輔助教師授課、學生學習、教學評價等各個環節。
其中,《人工智能基礎》是面向全校非計算機專業開設的一門通識必修課程,每年將為該校一年級近7500名理工、人文社科類等不同專業學生提供定制化的人工智能學習和實踐套餐。該通識課本身設計為“1+N模式”。其中的“1”是指各專業的學生都需要掌握的“一個基礎模塊”,包括人工智能的概念、基本原理、經典應用、倫理與法規,以及常見大模型軟件的使用技能;同時,面向多個不同的專業,打造了AI+土木工程、AI+材料工程、AI+生物醫學等“N個定制化模塊”。
在我省面向全省高校設計發布的人工智能通識課程中,“AI+”的理念也展示得淋漓盡致。據介紹,這套課程體系由“1+M+N”構成:“1”為人工智能基礎知識;“M”為AI+學科,即結合各自本科專業學科;“N”為AI+產業,即賦能安徽省的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AI課程還能怎么上
在趙轉哲的課堂上,他不僅跟學生講授了“神經網絡的定義及特點”,更帶學生探討了神經網絡在醫學診斷、氣象預測、經濟水平判斷、考古學等多領域的應用。“人工智能本身就是多學科交叉的,通識課更重要的是引導。”他說。
經過5年多實踐,趙轉哲在人工智能通識授課中,越來越注重結合各自專業的特色。比如,給機械相關專業學生講課,會更注重優化算法;給化學相關專業授課,會更多講到分子結構推導;給管理類專業講課,則會運用到調度管理等知識。“人工智能通識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將不同人工智能工具系統集成使用的能力。人工智能技術總是在不斷更迭的,AI素養不僅是技術操作,更是思維方式的革新。”趙轉哲說。
為了方便學生更快接觸到人工智能課程,不少院校積極利用網絡課堂的便捷優勢。從2025年春季學期開始,巢湖學院面向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實現普通本科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全覆蓋。據介紹,春季學期開設的《人工智能通識課》以線上形式開展,適合各專業學生修學,修完通過即可獲得1學分。淮南師范學院從本學期開始,也統一配課,供學生在學校超星泛雅平臺上學習,課程學分也設定為1學分。
為把人工智能通識課上得更扎實到位,不少學校把眼光投向更遠處。安徽工程大學表示,將組建人工智能教育教學中心,專門負責“人工智能+”微專業、“人工智能+”課程、師資隊伍、教學資源等的建設與管理工作;鼓勵跨學院跨學科專業開設“人工智能+”微專業,從基礎理論、技術應用、行業融合、實踐能力、倫理與法規、創新思維等方面,為學生搭建個性化學科專業交叉學習平臺。
“可以說,AI素養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硬通貨’,我們要做的就是將AI教育根基筑得更牢!”該校教務處處長夏登峰說。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