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国产,国内精品亚洲,青青青草国产费观看,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对白

央廣網

朋友圈里的孤獨客

2017-03-29 10:01:00來源:人民網―生命時報

  “身邊沒有親人,心里沒有愛人,下了班連同事也沒了。能聊以慰藉的,只剩這么多年攢下的幾個朋友,幾個期望他們不太忙的朋友。”難以置信,這是一個年輕人說出來的話。不管是發達的歐美國家,還是崛起中的中國,孤獨似乎成了全球年輕人的流行病,本應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變得孤寂、獨來獨往。

  獨居青年人數激增

  在廣州工作的小雷剛買了房,自己一個人住。家里布置簡單,連電視都沒有。對比之前與人合租的日子,小雷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新家雖屬于自己,但更像一個旅館。她的碗筷、枕頭、椅子都是雙份,“顯得有人氣”。雖說有幾個同學、朋友在廣州,但平時還是習慣一個人看書、工作、休息,盡量不與他人產生關系。小雷也深知應多與人交流,但就是沒動力。即便她下決心找朋友聚會,卻發現“每個人都忙,大家沒什么時間”。

  如今,有一群像小雷這樣的年輕人,大多在20~35歲之間,遠離家鄉,來到大城市打拼。他們或合租,或獨居,下班回到空蕩蕩的家,飯都懶得做;水果一次只買幾個,買多就怕壞了;家里沒有電視,天天和手機“相依為命”;忘帶鑰匙、穿著睡衣在寒風中等開鎖匠的心酸故事時常發生;周末午睡,傍晚醒來,看著緩緩下沉的夕陽,感覺被全世界拋棄;身邊朋友不多,即便同城也難得見上一面;遇到難事,翻遍電話簿、微信,也沒有能開口求助的人。“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是這些孤獨年輕人的現實寫照。這種孤獨并非傳統意義上的一個人,而是坐擁成百上千人的“朋友圈”,卻難找交心摯友,自己又缺乏交際的動力。

  中青年群體深陷“孤獨潮”,是全球性問題。預計2020年,全球將新增4800萬獨居家庭。有調查指出,中國20~39歲的獨居者目前已接近2000萬人。美國學者克里南伯格在《單身社會》中提到,美國有3100萬人獨自生活,年輕女性是主體。

  英國一項超5000人的最新調查顯示,18%的受訪者表示大部分時間都很孤獨,這一數據在16~24歲的青年人群中為32%,65歲以上的老年人僅為11%;大約13%的成年人沒有親密朋友,與2015年相比,數據上升近1/3。另一項調查發現,5%的年輕人從未有過愛的感受,1/8的年輕人竟然一個朋友都沒有。有分析稱,年輕人的“社會隔離水平”不斷加大,在交友上存在很大的困難。

  社交媒體是一大元兇

  青年一代為何陷入喧囂繁華中的“孤寂”?社交網絡制造虛假繁榮。有英國心理專家稱,過去10年間,社交媒體的過度發達讓年輕人的行為和心態發生巨變,虛擬社交逐漸替代現實朋友。從小在實踐中學習人際交往技巧,對成年后的人際關系養成至關重要。但如今的小孩都早早抱著手機、平板電腦,青少年更是普遍沉迷社交媒體和游戲。友誼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共同的經歷和體驗上,面對面的接觸不能被替代。社交網絡造成“我正與他人聯系”的假象,滿足了與人溝通的需求,但無法實現真實的關懷。

  不愿付出時間、精力和真心。城市大、節奏快、人心浮躁使得工作和家庭接管了生活的全部,朋友變成了短平快的“點贊之交”。但是,建立和維系友情并不容易,需要耗費大量情感、物質和時間成本。這讓我們陷入尷尬的境地:微信上有1000個好友,現實生活中卻找不到一個能關心你的人。

  當代青年更注重自我感受。個人主義思潮和城市化高速增長,集體主義思想逐漸削弱。過去的鄉土社會是集體主義的,城市生活是個人主義的。后者強調個人的自由和權利,認同個人自身的心理狀況以及獨特的自我。集體主義的削弱意味著“服從、奉獻、社會歸屬感、區域劃分感”的降低。

  社會關系對我們的健康和幸福至關重要。孤寂的青年尋不到根、找不到家、得不到歸屬感,被孤獨、沮喪、悲觀包圍,成為“都市里的孤島”,缺乏對生活、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在一天工作后,他們只能將自己隱藏在網絡世界里來掩飾孤寂,卻陷入惡性循環。孤獨的人普遍血壓偏高,免疫力降低,影響睡眠模式、注意力和邏輯推理等身體機能,有更高的幾率罹患老年癡呆。因此,孤獨青年的悲喜不容小覷。

編輯: 果君
關鍵詞: 朋友圈;獨居;孤獨的人;社交網絡;集體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