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国产,国内精品亚洲,青青青草国产费观看,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对白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特別報道《潮涌東方》(十六):《基礎設施》
特別報道《潮涌東方》(十六):《基礎設施》
中廣網    2008年11月18日 13:17
[打印本頁] [推薦給朋友] [字號 ] [關閉]
    三十年滄桑巨變,三十年風雨兼程。一個偉大的歷史抉擇,一段不朽的東方傳奇!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特別報道《潮涌東方》。

    總監制:王求
    總策劃:趙忠穎
    監制:王曉暉、王宴青
    策劃:劉曉龍、楊志東、諸雄潮
    統 籌:胡國華、孫樹鳳
    本期監制:趙連軍
    撰稿:李歆

    今天刊播第十六篇:《基礎設施》

    聽著耳邊“砰”的一聲,住在浦西老城區的陸師傅又打開煤氣開始燒菜了,不過他很快就將告別家里這個用了20年的人工煤氣。在西氣東輸工程2004年全線貫通之后,上海市政府讓使用人工煤氣的上海家庭減少了300萬戶。整個長江三角洲的家庭都在逐步告別這種從煤和油中煉取的人工煤氣。

    “煤氣不太干凈,如果使用不當,安全隱患很大,還有股難聞的味道,容易臟,我們廚房經常要清洗。”以前的上海居民總是存在這樣的問題,做水果生意的上海商人程定山則幸運得多。他1999年就率先用上了從東海送到浦東的天然氣。從7歲到上海定居安家以來,程老板對上海市基礎設施的升級換代所帶來的好處有著深切的體會。他說:“老房子用的是液化氣,而這天然氣相當好的,干凈火大。”

    天然氣是一種清潔、高效、安全的現代燃料,在人口密集、經濟活動頻繁的大都市中推廣天然氣,不但有利于擴建鋼鐵、石化等大型用氣項目,更有助于逐步替換重油和煤炭等污染大的能源,環境效益最為顯著。現在,上海四大煤氣廠原本每天32萬噸的耗煤量和27萬噸的耗油量都已經大幅度地下降。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蔣應時說,這是西氣東輸工程帶給上海最大的禮物。

    程定山說:“國家提出開發西部,提出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這為我們上海加大引進清潔能源,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機遇,所以上海非常珍惜這個發展機遇。”

    投資1400億、可以穩定輸氣30年的西氣東輸工程,將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氣輸送到長江三角洲。雖然工程的終點在上海,但是最終受益的遠不止上海一地,沿途9個省區市的70個城市和66個縣一起分享了清潔燃料。

    記者李歆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田采訪時看到,直徑1118毫米的地下輸氣管道,就是從這里出發,一頭連著新疆塔里木,一頭連著大上海,好像一條長達4000公里的紐帶,沿途跨越9個省區市,形成一條橫跨中國東西的能源大動脈。

    西部,一直是讓油氣人魂牽夢縈的地方。1988年,萬名石油工人開進塔里木,展開了建國后第六次找油找氣大會戰。歷經10年,終于發現了我國迄今為止儲量最大的整裝天然氣田——克拉2號氣田。當年擔任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塔里木油田總經理的廖永遠,曾幾度轉戰勝利油田、中原油田和塔里木油田,見證了中國油氣建設的30年。說起西氣東輸工程,他和他麾下的專家、工人依然格外地振奮。

    廖永遠說,“在十五期間我們要承擔4000億立方的天然氣探明儲量的任務。克拉2號氣田的探明,為西氣東輸一期工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克拉2號氣田已經可以穩定供氣15年以上,現在又發現的一個新氣田,以后是個更大的補充。我們專家初步估算了一下,兩個氣田的面積加起來大概有140平方公里,氣的儲量大概有3000億立方到4000億立方。”

    聯通祖國東西南北的基礎設施不是只有西氣東輸一個,還有中國海岸線上的眾多港口群。從荒蕪的鹽堿灘上崛起的河北滄州黃華港是我國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的樞紐之一,每天都將30萬噸的內蒙古煤炭運往南方,緩解了發電企業的緊張局面。位于中國海岸線臍部的連云港港更是將自己的經濟腹地延伸到了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1個中西部省區,河南的小麥、山西的煤炭、四川的長虹電器、甘肅的氧化鋁都選擇從連云港港出口,一個將西部大開發和外貿經濟結合起來的新型港口悄然形成。

    現在,這個曾經被孫中山先生寄希望建成的東方大港已經成為中原和西北地區貨物最短最快的出海口。更有意思的是,打開連云港地圖,橫穿東西的連霍公路和縱貫南北同三公路,以及建成不久的沿海鐵路在這里打出了一個大大的“中國結”。連云港港口集團總裁孫立家總喜歡講講這個“并非偶然的巧合”。

    孫立家在接受采訪時說,“中國沿海港口中,連云港是最具潛力的港口之一。中國的發展大勢在中西部,中西部發展之后,最具活力的港口必然是聯通中西部的港口。 ”

    目前,連云港港吞吐量中60%的貨物來自中西部地區。貨主們早就算好這樣一筆賬:以鄭州西端為起點,隴海蘭新鐵路沿線的貨物從連云港港進出口,運程比其他港口至少縮短300公里,每噸運費至少節約30元。如果貨物出口到哈薩克斯坦等西亞地區,作為新亞歐大陸橋東起點的連云港港,又把集裝箱運輸的過境時間從原來的15天減少到了5天。貨主節省了時間和運費,港口提高了效率和人氣,基礎設施對經濟效益的提升越來越明顯。

    “目前,我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已經連續三年居世界第一位。在中國海岸線眾多港口中,增幅最快、效率最高的莫過于青島港。在這個被譽為21世紀的希望之港中,從碼頭器械到生產方式,點點滴滴都折射著改革開放30年變遷的光芒。”青島港集團副總裁金志華一說起自己經歷的老港變新港,總掩飾不住心中的豪情。

    金志華感慨:“我們是百年老港區,舊貌換新顏。在面積上,由原來的2平方公里拓展到11平方公里,在資產規模上,由原來的5個億增殖裂變到現在的114個億。在生產方式上,原來是人抬肩抗,是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方式,轉變為技術密集型生產方式,用鼠標革了鐵鍬的命,創造了世界級的振超效力。現在青島港一天的吞吐量是50多萬噸,相當于1949年全年的吞吐量。”

    歷史規律和國際經驗不斷地告訴世人,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常常會以巨大的力量推動人類生活的升級換代,甚至成為城市化進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青島市副市長胡少軍坦言,以港興市、港市共榮是改革開放30年的重要經驗之一,港口產業集群已經成為青島市最重要的特色經濟。

    沒有青島港就沒有青島市,一百年的發展歷程就是這么一個規律。現在,青島市成了投資者的熱土,成了現代制造業集中的地區,主要就是沖著港口來的。港口就是一個地區對外貿易的非常重要的渠道,有了港口,城市與世界聯系得更緊密了,自己的品牌更好地流向世界市場。所以青島市委市政府把作為青島所有經濟發展戰略中最基礎最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

    從改革開放之前的百廢待興,到今天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渴望過上現代化生活的中國老百姓都愛念叨一個口頭禪——要想富,先修路。無論是農村水泥路,還是省際高速路,無論是中國第一條火車輪渡——粵海鐵路,還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杭州灣大橋,交通設施的改善都成為中國老百姓致富夢想的起點。

    在革命圣地延安,30年前還只有山間小道,不通大路。如今的山谷種上了果樹,山腳搭上了蔬菜大棚,中間是一條筆直的柏油馬路,讓味道新鮮的水果蔬菜迅速運出大山。村里的老支書哲增福最津津樂道這條柏油大路。“路油得平,路沒有坑坑,可方便了。原來進城得四五個小時呢啊。”

    路通了,車多了,想法也活了。老區的農民有了致富的辦法,“這個路通了以后,方便多了,光運這個蔬菜,每年就多200多塊收入。”

    在紅軍長征路上,當年的泥濘風雨路已經變成農民發家致富的小康路。86歲的老紅軍庒生德每次說起來都感慨萬千,“看看現在道路的建設,給我很深的感動,變化翻天覆地。”

    有長征第一路之稱的江西省瑞金市的云灣公路曾經是部隊行軍的羊腸小道,現在已經變成五米寬的水泥路。瑞金市云石山鄉邦康村村民賴久華在云灣公路修好之后,辭去了鄉政府的工作,回家承包了屋后的山地,種植了60多畝臍橙。他說:“以前云灣公路沒有搞好的時候,我家的收入一年只有一萬,現在光果園的收入就十幾萬。云灣公路沒有搞好以前,這種事想都不敢想。”

    在西南邊陲,我國建成了第一條途徑國家級熱帶雨林的高速公路。從思茅到西雙版納通車的那天,很多傣族、彝族、哈尼族的老媽媽都是平生第一次看到高速路,第一次看到小汽車,感慨到,“以前我們這里沒有路,也沒有車。現在有路了,想不到能過好日子,過好生活。”

    全長97.7公里的生態高速公路是昆明至曼谷國際大通道的重要路段。路通了以后,從昆明驅車19個小時就可以到達泰國首都曼谷,大大方便了中泰兩國的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

    在南海瓊島,我國擁有了第一條跨越海峽的火車輪渡。這個由中國人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粵海鐵路輪渡,最底層的火車甲板可以裝載14米長的貨物列車40節。瓊州海峽火車輪渡項目總設計師于寶軍總驕傲地說,“粵海鐵一號圓了他一個夢,也圓了中國一個夢。我圓了我十幾年的夢。我們國家第一條海上火車輪渡通航了,科技含量是比較高的,保證了橋上的列軌與船上的列軌完全是一個整體,幾分鐘里面就對接完了,分毫不差的。”

    改革開放30年間,我國交通建設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投資力度之大,增加里程之多,經濟社會效益之好,前所未有。全國99.8%的鄉鎮開通了公路,高速公路里程先后躍上了2萬公里、3萬公里、4萬公里三個大臺階。路通百業興,交通大動脈正在把現代生活的血液輸送到城鄉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透露,“一個更新更全的交通發展藍圖已開始醞釀,不久將展現在世人面前。我們將積極推進國家高速公路網、各省干線、港口和航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十一五期間,將興建改建農村公路120萬公里,使4億多農民直接收益。同時還會更加以人為本,方便群眾,安全便捷出行,加強公路安全保障工程,不斷提高交通行業的公共服務水平。”

    改革開放30年中,中國在一個又一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中,向世界貢獻了令人驚艷的中國速度,涌現出一批令人贊佩的勞動模范,是他們用穩定的人字結構支撐起中國基礎設施的根基。新時代的產業工人許振超就是千百位改革創新模范的代表。他感慨,“我目睹了青島港的集裝箱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以前80年代一個月能干1萬個集裝箱就非常了不起了,現在我們一個班就能干1萬多集裝箱。整個中國港口的現代化建設給我們工人提供了一流的大碼頭,最先進的機械設備,也是一流的,所以我們碼頭工人,就得干出一流的業績來。”

    在每一個基礎設施立項和實施的過程中,無數建設者用他們的智慧一點點地丈量著土地,一遍遍地修正著藍圖,一次次地克服挫折戰勝困難。廣大知識分子同工人師傅們一樣,用他們始終不渝的創新精神推動著科技的進步。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先林就是這樣一位具有工人品質的高級知識分子。他改寫了我國先進測繪儀器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為國家節省資金2億元,實現了我國測繪界從傳統技術體系向數字化技術體系的跨越式發展。

    劉院士表示,“整個社會都需要這個測繪成果,我們測繪工作者所測到的圖不是給我們自己用,都是為了讓別人用,比如給建設鐵路的、建設公路的,建設水利的。測繪所用的儀器非常非常貴,一臺就是幾十萬美元,基本上全都是從外國進口,無一例外。仔細看后,我覺得中國也應該可以嘗試把它做出來。可是科研過程真不是三起三落,而是百起百落,有很多很多的困難,每次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有放棄的念頭,從不同角度做充足的試驗之后,必須要有創新,而且想到自己的責任,就能堅定地毅然走下去。”

    與西氣東輸工程、沿海港口群、五橫七縱的高速公路網一樣,在改革開放30年的日子里,我國建設了一批惠及民生、澤被后世的重大基礎設施。青藏鐵路、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電東送、遍及鄉村山野的廣電發射塔,既讓老百姓享受到了更加便利、和諧、現代化的生活,也拉動了鋼鐵、建材、石化、電力、交通、家電等下游行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更新換代,讓中國經濟這輛高速列車又好又快地持續飛奔。

往期回顧:

    念改革開放30周年特別報道《潮涌東方》(一):偉大轉折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特別報道《潮涌東方》(二):永遠的旗幟—經濟特區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特別報道《潮涌東方》(三):《希望土地》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特別報道《潮涌東方》(四):《國企改革》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特別報道《潮涌東方》(五):《民營激流》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特別報道《潮涌東方》(六):《財稅之變》

來源:中國廣播網    責編:李倩      
策劃 更多...
標題:[調研報告]蕪湖:發揮經驗 輝耀皖江
內容摘要:30年間,蕪湖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圖片報道 更多...
30年,中國青年偶像過眼錄
[當年曾流行]出租車:北京城市名片日日新
電視文藝30年:創新發展 中國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