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国产,国内精品亚洲,青青青草国产费观看,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对白

熱點直擊
打開思路引外資 當前位置>>打開思路引外資
改革開放大潮中的新威海:解放思想最優先
   

威海美景

威海制造業

  威海市位于山東半島最東端,三面環海,一面接陸,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總面積5698平方公里,總人口251萬。1987年經國務院批準升為地級市,是一座在改革開放中起步、成長并走向成熟的新興城市。建市20年來,威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由13平方公里擴大到92平方公里,人口由7.1萬人擴大到60萬人,城市化率由9.2%提高到57%。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7.4%,由34.2億元增加到1583.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由49:35:16調整為8:62:3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由7%提高到30.1%。

  外資企業由8家增加到3565家,經濟外向度由0.35%提高到51.1%。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26.6%,由2.4億元增加到15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13元提高到1628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739元提高到7737元。在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社科院等權威機構發布的報告中,威海的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第23位,城市綜合競爭力位居全國第31位。創建了全國第一個“國家衛生城市”、第一個“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群,第一個“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群,先后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聯合國人居獎”、“全國雙擁模范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先進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等20多項榮譽稱號。

  短短的20年,威海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關鍵是我們堅持把解放思想作為萬事之先,把轉換觀念作為激發活力的切入點,根據不同時期干部群眾的思想問題,深入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不斷破除舊的思想禁錮,在全社會大力弘揚“自強不息、創新創業、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威海精神,激發了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激情,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條錯位競爭、特色發展的路子。

  一、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第一戰略。作為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建市20年來,無論形勢怎么變化,我們都堅持把開放作為經濟工作的龍頭來抓,以開放促改革、促調整、促發展、促和諧。依托毗鄰韓日的區位優勢,我們大力實施“借韓興威”戰略,使威海成為韓國在華投資的重要聚集區和韓國商品集散地。在打開突破口的基礎上,我們又提出了“鞏固韓國、擴大日港臺、拓展歐美”的開放戰略,拉開了全方位開放的大格局。目前,全市設有威海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產業開發區、出口加工區3個國家級開發區和威海工業園等6個省級開發區,吸引了包括13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眾多企業落戶,累計實際利用外資87億美元,2007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110.8億美元,其中韓國分別占到67.7%和40.7%,主要開放指標連續多年位居山東省前3位。對外開放不僅拉動了經濟增長,也促進了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全市1050家國有集體企業通過合資合作實現了改組改制,占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59.5%,縣以上企業改制面達到99.6%,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65.5%。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齊頭并進,極大地激發了經濟發展的活力。

  二、堅持把又好又快作為第一要求。威海作為新興城市,加快發展的要求始終十分迫切,但是我們堅持辨證地處理發展、節約和效益的關系,既要速度,也要質量。特別是近年來,我們立足區位、海洋、物候等自然稟賦優勢和產業基礎條件,堅持把大項目建設和骨干企業培植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推進造船、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食品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海洋經濟、服務業等產業發展,努力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體系。2007年,幾大工業行業創造了全市53.6%的銷售收入和52.7%的利稅,海洋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26.9%,服務業也以17.8%的增幅快速增長,高出GDP增幅2.5個百分點。全市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工業企業達到800家,其中過10億元的53家,12家企業成功上市,骨干企業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工業利稅增幅高出工業增加值增幅11.2個百分點,地方稅收增幅高出GDP增幅6.6個百分點,體現了又好又快的要求。

  三、堅持把保護環境作為第一導向。優美環境是威海城市品牌的基礎。建市以來,我們不斷強化“沒有生態化就沒有現代化”的理念,成功地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有機結合的雙贏路子。在項目審批上,我們嚴格執行環保一票否決權,凡是高排放、高消耗的項目堅決不上,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建市以來因環境因素累計拒絕了20多億美元的外資和200多億元的內資項目,有效地避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問題。在經濟建設上,突出節能、節水、節材、節地、節約礦產資源5個重點,推進資源能源的合理開發和集約利用,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全市萬元GDP能耗降為0.92噸標準煤,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3.4%。圍繞建設國家生態市,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堅持不懈地實施碧海、藍天、青山、凈土“四大行動”。“十五”以來,全社會環保投入累計達到110億元,占GDP的比重由“九五”期間的1.68%提高到2.24%。全市飲用水源、近岸海域水質全部達到和優于相應功能區標準,空氣環境優良率達到100%,86%的鎮達到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標準,“十五”以來森林覆蓋率平均每年增加2個百分點。

  四、堅持把自主創新作為第一動力。積極實施“科教興威”和“人才強市”戰略,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先后出臺了建設創新型城市、科技獎勵辦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強了與駐威大學的共建,與山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建立了產學研合作聯盟。“十五”以來,全社會科技投入年均增長26.6%,2007年達到33.4億元。建立了5個國家“863”計劃產業化基地、10個公共創新平臺、6家生產力促進中心、7家科技孵化器、5個博士后工作站、83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88家企業技術中心,承擔了50多項國家研發任務,居全國地級市前列。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達到162家和65家,發展高新技術產品300多種,心臟支架、人造血漿、熱轉印打印機等一大批高科技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三角集團巨型工程子午線輪胎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初具規模,近5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45%。目前威海人才總量已超過18萬人,是建市初的4倍。科技和人才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威海市也多次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榮獲“2007年中國優秀創新型城市”稱號。

  五、堅持把促進和諧作為第一追求。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威海的各項社會事業也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近年來,在科技、教育、醫療衛生、勞動保障等方面,威海都擔負著全國全省試點城市的任務,不僅讓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更多的發展成果,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教育方面,財政5年投入67.8億元,年均增長21.2%,免除了城鄉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新增學生班車400多輛,規范化學校建成率達到90%,義務教育學齡人口入學率達到100%,普通高考本科上線率和人口萬人比連續14年居山東省首位。在醫療衛生方面,財政5年投入10億元,年均增長21.5%,在農村推廣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達到96.9%,126萬人次享受到了醫療救助;在城市推行了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全覆蓋,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達到80%。在社會就業方面,以擴大再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為重點,5年新增城鎮就業25.6萬人,培訓轉移農村勞動力10.4萬人,幫助1萬多名困難群眾實現就業,城鎮零就業家庭全部清零,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6%。在社會保障方面,著力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全市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工傷等保險覆蓋率均保持在98%以上,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達到10萬,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達100%,各項指標均居全省前列。在住房保障方面,新開發普通商品房按不低于10%的比例配建廉租房、經濟適用房,推進了49個城中村改造,建設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84.9萬平方米,為1萬多戶低收入家庭解決了住房問題,市區人均居住面積由14.7平方米增加到18.8平方米。

  六、堅持把優化服務作為第一保障。為打造服務型政府,我們堅持“企業創造財富,政府營造環境”的理念,全面深化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減少審批事項,簡化審批程序,壓縮審批時間。“十五”以來,市級共精減審批事項331項,審批時限平均縮短80%,成為全省審批事項最少的城市。在為企業和基層服務方面,我們提出要強化主動服務意識,變坐等服務為登門服務、跟蹤服務。對企業做大做強、大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采取現場辦公的方式及時解決,努力使企業得到最快捷、最周到、最滿意的服務。同時,完善了以服務為核心的績效管理考核機制,建立了行政效能監察制度,開通了“行風熱線”、“市長公開電話”。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威海市委、市政府確立了爭當全省“三個發展”排頭兵、實現富民強市新跨越的奮斗目標。到2012年力爭實現人均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到2020年翻三番,全面建設經濟繁榮發達、政治昌明公平、文化特色鮮明、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幸福殷實的新威海。目前,全市上下正以高昂的熱情和旺盛的斗志,團結一心,努力拼搏,有信心、有決心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把規劃目標和藍圖變成現實。我們熱忱歡迎海內外朋友到威海觀光旅游、居住休閑、投資興業,我們將以最真摯的感情、最優良的環境、最完善的服務,與大家一道共享幸福,共同收獲!

來源:威海新聞網網    責編:夏恩博